70年砥砺奋进,70载春华秋实。在隆重庆祝建校70周年的日子里,离退休工作党委、离退休工作处组织编写的《我与地大共成长》,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庆祝二十大胜利召开、向学校7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独特的礼物。
2022年11月5日下午,《我与地大共成长》首发式在老年人活动中心举行,离退休工作处处长蔡楚元主持仪式。作者代表,校老年人协会委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代表,离退休党支部书记或委员代表,离退休工作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首发式。首发式由离退休工作处处长蔡楚元主持。离退休工作党委书记李门楼介绍了此书出版的过程,校老年人协会会长杨昌明、作者代表张锦高和吴胜雄分别作了讲话。
离退休工作党委、离退休工作处于2021年4月组织并启动“老同志讲故事”征文活动。同年9月中旬,学校印发《70周年校庆工作方案》,将举办“致敬老一辈”系列活动列为校庆项目,其中明确将“老同志讲故事”征文作品汇编出版文集《我与地大共成长》。
2021年,为了配合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学校面向广大离退休党员开展了“与党同呼吸共命运”主题征文活动。因为这项活动中征集到的部分作品内容回顾并展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建设发展、改革创新历程和辉煌成就,经过充分讨论,决定《我与地大共成长》文集中合并采用本项征文活动的部分作品。
征文工作得到各方面大力支持,特别是很多老同志积极参加、踊跃撰稿。文集共收录44篇文章,85岁以上作者15人,其中于新洲、游振东两位撰稿老人已年满94岁。曾长期在学校领导岗位上工作的张锦高、赵克让、朱勤文等老同志倾力撰文,讲述了学校在南迁辗转、恢复建设、改革腾飞历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文集集中体现了老同志回忆总结的宝贵成果,一字一句都浸满了老同志艰苦付出的辛勤汗水,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老同志对党和学校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整理、汇编这些征文作品时,前辈们呕心沥血的那种坚定与坚持,奋力推进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万丈豪情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令我们心中充满崇高的敬意、无限的感动、感恩和感谢!
学校对汇编出版《我与地大共成长》文集高度重视,校党委书记黄晓玫对文集出版给予多次指导并亲笔作序,校长王焰新院士对文集出版提出严格要求。校党委副书记唐辉明担任主编,为文集汇编出版付出大量心血。学校7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储祖旺、吴堂高,学校办公室侯志军、李周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毕克成、江广长等负责同志对文集出版给予了许多关心和帮助,校老年人协会杨昌明会长等老同志对征文和文集出版始终给予了关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与地大共成长》序
黄晓玫
七秩荣光,逐梦未来。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离退休工作党委、离退休工作处于2021年春启动“老同志讲故事”征文活动,希望老一辈地大人用自己真实的经历展示学校建设发展、改革奋进征程中的风采和贡献,讲好地大故事,赓续地大血脉,传承地大精神。
征文活动共收到44篇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诠释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不少老师在文章中回忆了1975年夏秋之交学校从北京迁来武汉的情景。按照政府“边建校边招生边上课”的要求,在没有统一完整校区、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老师们为给分散在五个办学点的学生上课,有的十几个人住一间集体宿舍,没有桌椅就在床上备课;有的肩扛手提数十斤重的岩石标本,乘着敞篷卡车在办学点之间往来穿梭。有时上实验课没有标本,师生就到野外去采集;没有仪器设备,老师们自力更生,自行研制的仪器不仅满足本校本专业教学科研自用,还为兄弟院校提供帮助,一批自学成才的能工巧匠,“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型精密仪器”,在为教学科研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走出校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技服务。课余时间,师生积极参与建校劳动、打地基、埋电线杆、挖泥挑土,植树修路。艰苦但乐观向上的创业精神弥漫整个校园。从文书档案室、博物馆的恢复重建,到北京研究生部的筹建,出版社、珠宝学院的创办,学校完成南迁的整个历程,一批拥有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诞生;在和平年代建设时期,他们笃定初心、不虚度年华,回首往事能够自豪地宣告:自己“实现了为党为祖国为学校奉献一生的愿望”。他们长年累月武汉三镇巡回跑,白天晚上连轴转,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是地大70年发展史上最为厚重也最为珍贵的底色。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地大70年持之以恒、坚守初心、几代人不懈努力,形成了优良的育人传统,取得了骄人的育人业绩。从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杨遵仪、池际尚先生以生为本,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一丝不苟、严格规范教学管理的科学态度,看到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培养青年助课教师的人师精神。我们看到政治理论课教师白天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理论,晚上自觉下到学生班级,在“群聊”中捕捉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再回到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及时加以解决。自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空对空地照本宣科。这种教风值得大力弘扬。我们看到岩石矿物学专业恢复以后,学校克服重重困难,选用教师、新建实验室,保证在预定时间首次开设“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这门新课,使地大成为当时国内地质院校中唯一开设这门课的学校。不仅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成就了授课老师个人的成长。我们看到要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大学、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目标,学校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管理者和专业教师达成共识,大家付出巨大的艰辛,在一门课、一个专业、一个学科的创建中努力拼搏,精益求精,追求卓越。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5年开始有了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随后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机制上、规划上,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在国家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取得系列新的进展。也正是有了如此扎实的工作基础,我们才能在国家不断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与时俱进,建成了51个国家级、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和21门国家一流课程。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还体现在把德育放在首位,构建大德育和大体育观。要求学工干部要紧密联系教员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严格管理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出早操,经常组织学工干部检查学生晚自习情况,到周边网吧和影院巡查,每周六与学生一起吃饭聊天,深入一线了解动态。注重将体育教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紧密结合,结合学校学科特色创建登山、攀岩、户外拓展等特色品牌体育项目,使学校通过体育锻造学生强健体魄的人才培养特色始终保持和加强。这些育人的理念和做法,与新时代党中央关于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党建思政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等要求高度契合,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些传统和特色做法,深深地根植于地大育人的土壤之中,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推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学团队等工作制度的深厚思想基础。
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还表现在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持续构建和完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上。周口店、北戴河实习基地扩充、完善之外,又先后在崇阳白霓镇、秭归、巴东等地建设野外教学实习基地,不断丰富野外教学实习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不断在与兄弟高校共享中扩大地大的海内外辐射面和影响力。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因为有了学校所在省份的这些基地的建设,近几年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这几届学生的教学实习才有腾挪回旋的空间,把原本要在周口店、北戴河基地才能完成的实习如数转回湖北省内秭归、巴东及武汉周边实习点,在老师们历经艰辛重新开辟的线路上完成教学实习计划,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保证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征集到的文章中,关于科技创新的内容不多,但很亮眼,对我们今天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生产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文章中涉及到的科技活动主要有:随州陨石雨降落后学校闻风而动,第一时间组织科学考察,申报科研立项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产出一系列成果,获得重要奖项;有亲自参加被誉为“华中第一爆”的湖北郧县小寨山的硐室大爆破的骄傲与自豪;有退休后被邀请论证长江三峡大坝建设混凝土骨料关键问题;有应邀参加投资2亿多元的国家重点项目——国土资源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并担任工程技术室副主任,为我国深部地学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全省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智库作用等。特别是“钎具大王”带领科研团队在30多年里先后成功研制了六个系列100多种新型钎具,与数十家企业保持研产合作,推出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重要工程建设所需钎具叠代更新,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南非、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为国家创汇节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老师以个人的亲身经历,以在同行业界的深远影响,诠释了“知识分子是国家栋梁”“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干什么”,自觉把个人的幸福融入国家需要之中,坚持“生产+科研+教学”三结合的原则,以放眼世界的大胸怀、顶天立地的大格局,践行“四个面向”,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个人的价值。
许多文章的作者是从教辅或管理岗位上退休的老师。他们当中有的是从外单位调入地大的,有的是回城知青或临时招工进校做实验员的,有的是从部队转业的。他们平凡、务实、敬业、上进,像一颗颗不生锈的螺丝钉,组织上把他们“拧”在哪里,他们就在哪里履职尽责。他们自行设定较高的工作标准,遇到困难虚心向同行学习,刻苦钻研业务,时刻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学校增光添彩,向社会展示地大形象和实力。工作之余,他们完成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非教师编制的教辅人员成长为教授,从机要打字员成长为研究馆员,把地大这所培养地质工程师的摇篮变成了自己“政治上和业务上成长的摇篮”。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地大。
有的作者是学校的老领导,他们在任上为学校殚精竭虑,履职敬业,带领大家开疆拓土,美化校园,躬身实践,以身作则,倡导并形成地大独有的育人特色,留下学校发展史上的点睛之笔。但这些成绩在他们的笔下却廖廖数语,一带而过,云淡风轻,不居功自傲,摆正自己与领导集体的关系,谦逊内敛的品格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这些离退休教职工撰写的文章,讲述的故事,文风朴实,生动感人,我们从中领略到老同志们忠诚党的地质教育事业的品质,投身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执着,陪伴中国地质大学不断成长发展的自豪。知悉44篇征文作品将结集出版文集,献礼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滋养地大后人,不胜欣喜,以此序记。
借此机会,致敬每一位自立自强,平凡敬业的地大人!
2022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