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7年8月,历经浮沉复职不久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听取了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后,果断决策终止“文化大革命”时期“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高校招生办法,决定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经国务院批转,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定于当年第四季度举行高考。这一决定深得民心,受到广泛欢迎。全国570万知识青年积极备考,踊跃报名。
教育部规定,本次高考由各省自命考题。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湖北省招办要求力量较强的高校自行组队到相关考区,协助当地教育部门共同完成考试和阅卷工作。我校当时尚处在迁校初建阶段,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接受了省招办安排去十堰市参与组织考试和阅卷的重大任务。
教务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从与高考学科相关的教师中抽调了姚俊安、曾繁治和我等十几人组队。临行前,全体人员集中到新校区当时唯一可以作为“会议室”的附属小学一间教室开会。主持人讲了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及我们此次任务的重要性等。强调我们是代表学校去展示实力的,必须全力以赴完成好工作。会毕,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正在紧张施工的新校区建设。东区在原有菜地和水塘上建的几栋宿舍楼已见雏形,西区教学楼也已全面开工,看着这些不久后将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新校区,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王应生同志为领队。我的任务是,与曾繁治共同负责高考试卷的保管、分发、收答卷、保管答卷。试卷的保密和安全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关系整个工作的成败,攸关成千上万考生的命运,责任重如山。要做到存放有序,发放准时,准数,不能出现任何差池。
从武汉出发时,省招办已将密封好的试卷箱子装上火车行李车厢。当场清点交接,清单一式两份,核对无误后签字互认。我和曾繁治负责押运,在行李车厢中一直呆到目的地。早已等候在十堰火车站的专车,连同卷箱将我们径直送到住地。我俩住的是一个大套间,里间住人,存放卷箱;外间作为发放和回收考卷的工作室。门外有两位民警轮流值班,成为我们和卷箱的“贴身警卫”。
稍事休息后,市招办带我们驱车前往各考点熟悉环境。绕城转了一大圈,方知十堰是个很大的城市,不愧为二汽的所在地。实地考察后,考虑考生多,考场分散面广,仅依靠原先准备在一个地方领取考卷的办法显然已不适宜了。于是协商决定,由曾繁治携相应试卷移至城中另一适中地点,我仍留原处,为顺畅发放考卷提供了安全和便利。
试卷的发放和答卷的回收必须要保证绝对安全。为此,我坚持人不离卷原则,不允许其他任何人进入或窥视放置卷箱的里屋;发试卷、收答卷皆由我亲自经手,谢绝任何人帮忙;须持有招办临时工作凭证的专人领卷和交、送答卷,不允许中途换人;经手人须在我自制的表格中填写考场名、卷科名并签名,以示负责,并便于日后查寻。我就是采取这种我与卷箱不分离,一手“包办”运作的笨办法,将一箱箱不同科目不同考场的试卷分发出去,将一批批回收答卷分科存放,最后将整理好的答卷分发不同科目的专人领取,送至评阅,全过程未出现任何差错,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第一声新雷,不仅改变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也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下乡知青,他们爱土地,懂农民,接地气,经过这届高考上了大学深造,有多少人成长为现在党和国家各条战线的精英和中坚力量,其重大意义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深受教育,深感荣幸。
在整个高考史上高校直接参与考试全过程的,1977年高考是唯一的一次。我有幸参与其中,这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是第一次,也是责任最重的一次,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
作者简介:龙安平,男,1939年7月出生,四川人,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99年8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管学院退休,教授。现为退休第六党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