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保民,男,1945年2月出生,河南人,1970年8月参加工作,2005年3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化学院退休,正高级工程师。现为退休第十二党支部党员。

1970年夏天,我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留校,被分到校办队——丹江“五·七”地质队。从安徽合肥(注:北京地质学院六九、七〇届毕业生,不是在北京校园内做总结后毕业分配的,而是在对口劳动单位的省会城市——安徽合肥。)到长江边乘船到汉口,再从汉口坐火车到丹江口,我成了一名新工人。这是当时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在“五·七”地质队的工作经历,令我终身难忘。
一、钻机为啥在这儿
索书田老师带着同学们从钻机安放处出发,一边在黑板上画着图,一边讲解着为什么把钻机设计在这里。从山顶上一直走着,说着脚下的地质现象,岩性、向斜的位置,走到沟底,看着地质现象,讲着向斜的两翼、核部、转折端,再到钻机对面的山坡,看躺着向斜的两翼,核、转折端,结合黑板上的图,同学们一下子都清楚了,只有钻机所在的位置才能打到矿。有的同学还学着当时清华大学流行的一个故事:老师在黑板上讲机器原理,画的线路上上下下,讲不清楚,可一到机器旁,一说一看,同学们就明白了。老师带我们到实地山上山下跑,在黑板上画示意图,我们一下子就看清了向斜的特征——躺着的向斜,也明白了钻机设计在该处的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很受同学们欢迎!
二、辅导课
许国祯老师讲完《普通化学》溶液课之后,我去给同学们做辅导。当时招收的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强弱有别。当时的课后习题,除了化学概念之外,还有简单的计算题。我结合课后作业对他们进行辅导,有的听完一遍就懂了,有的需要听2、3遍才懂,还有个别同学听了4、5遍还不懂,我一问,原来这个同学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我只能从化学概念开始讲起,举各种例子进行解释,再教他们如何计算,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三、爱惜标本
韩玉菁老师是教《岩石矿物》的,上课都要用到岩石矿物标本。有一次,我参加《岩石矿物》课的辅导,韩老师发现岩石标本都变小了,而且有被砸过的痕迹,有点生气。但她还是静下心来,和同学们耐心地说:这些标本都是老师们和往届同学在全国各地实习的时候历经千辛万苦采集到并带到北京,又从北京托运到湖北丹江的。放在这里是为了让大家在教学中能有直观的实践认识。现在标本被砸小拿走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以后的同学就看不到好标本了。想要及时补充标本也不容易,希望有关同学能把标本还回来。后来那个取走标本的同学认识到错了,主动还回了取走的小标本。他说,他家是山区的,想带着这些标本回家时做参考,给当地找个矿。他表示自己错了,不应该这样做。韩老师最后说:我们在上实习课的时候,就要想着以后的同学们上实习课也要看标本,一定要爱惜标本。
四、找实习基地
出野外之前,赵芲山老师组织大家讨论,出队要带什么东西?业务上要提什么要求?要记录什么?采标本有什么要求?哪些安全事项需要注意?等等,老师们七嘴八舌提了13条。后来刻钢板、印刷,每位老师带一份。
熊正熙老师安排我和沈继芳、陈紫英两位女老师一组,并开玩笑说:你是“党代表”。一路上,我负责担行李,吃住都是在老乡家。希望通过野外踏勘,能找到合适的实习基地。
记得走到一个地方,山上有一个洞,很少有老乡上去过。我和两位女老师说:我上去采一些标本下来,给两位老师看看这附近值不值得进一步工作。于是我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爬到洞口,正准备进去采样,突然发现她们两位也已到了洞口。我真是钦佩两位女老师的事业心和不怕苦的精神,非常感动。
五、永记师生情谊
记得某年夏天,到河北邢台地区实习,当时的带队老师是李文祥,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是盛宏模。在宿舍内务整理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的床单破了。我说,我会踩缝纫机,帮你们补一补。给我们做饭的师傅家里有缝纫机,我就去他家帮同学们缝床单,大概忙乎了一下午。当时不知道这个师傅家有得疟疾(打摆子)的病人,等我回到住处,发现腿上有很多蚊子咬的红印。后来,我就发烧了,当普通感冒治疗。一天中午,高烧到昏迷,老师和同学们及时把我送到当地医院,第二天才醒过来。老师和同学们轮流看护我,使我很快康复出院。这一段经历我永生难忘,感激师生的情谊!
老师们不怕苦、不怕累,为教好学生循循善诱,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激励着我,对我的情谊,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是我以后不断学习、从事党的工作、做实验、开展科学研究、从事教学工作不懈的动力。
202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