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留校经两年丹江校办地质队的锻炼,我被分到岩石教研室,直到退休,履历简单但经历却有点丰富。众所周知,地大岩石教研室在前辈池际尚先生的带领下已成为一个科研积淀厚实、学术氛围浓重、教学任务繁重而有序的集体,显然这得益于它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我走进这个殿堂即将成为其中一员开始就深感压力巨大,因我先天不足,未完成大学的基本学业,基础差且未经过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当然也未接受教授名下的指导。常言道“学高为师”,就我这样又何以为师?以下就通过简述我在岩石教研室与老师、同学们的互动,来回顾老师们是如何锤炼我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岩石教研室教师的。
由学子变成大学教师这是我人生最大的转折,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不能退缩,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十分幸运的是,在那个学校最动荡的时期(文革、迁校),岩石教研室只有我一个刚刚留校的年轻人,我的周围都是有学问的老师,我下决心,要充分利用身边这些优越的师资条件,虚心向老师们学习。当然首要的是学习并增强岩石学的教学基本功,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掌握岩石学教学的方法、技巧、规则和规律,使自己能够尽快地去分担岩石教研室的一部分繁重教学任务。
一、 教学基本功的掌握
学习岩石学教学基本功是从给主讲老师助课带实验观察岩石薄片开始的,教研室教学薄片有上百种,每一种又有数十片不等,要想上好实验课,做到心中有数,得需自己事先准确观察这些薄片,充分备好实验课。记得教研室王仁民老师很早就对我说:“不要小看教研室的这些教学薄片,要仔细观察和鉴定起来,它们中的许多都可以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我从此知道了它们的重要性和深奥,对这些教学薄片更不敢轻视和忽视,开始了我对它们进行认真观察、仔细鉴定、详细描述记录和建档编录的系统工作。事实也证明,这些岩石薄片档案资料是极有助于我实验课前备课和查阅的。
除了自己尽可能多地观察鉴定这些薄片外,我还注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收集同学们镜下观察到的我可能遗漏的特殊现象,以丰富我的岩石薄片鉴定记录。1980年,我给1978级地化班讲授流纹岩(岩浆岩)实验课时,有同学在薄片中发现了似橄榄石的矿物,从我知晓的理论上讲,这种岩石中出现橄榄石是不可能的,但我在课堂上没有轻易否定他们,而是告知同学们让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后再作答复。课下我找到游振东老师,经过他的仔细鉴定,确认同学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他还从岩石相图角度给我解释橄榄石中的铁橄榄石是可与石英共生,当然它也可在富SiO2的流纹岩中出现。后来我在课堂上告知同学们的鉴定是正确的时候,课堂上顿时欢呼雀跃。受此事影响,他们在以后实验课上气氛更为活跃,学习兴趣有很大的提高。这次教学“危机”处理,我感触很大:一是不要怕丢面子,要虚心、实事求是地对待教学工作,更不能低估同学们的创造性;二是要及时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用此方法可不断积累岩石实验课的教学经验,藉此也可丰富自己的岩石学实验教学知识储备。
岩石学教学的终极阶段应是上讲台讲授岩石学。我第一次上讲台是1982年给1980级地质专业两个班讲授《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从1971年给主讲老师带岩石实验课开始算起,我经历了11年才基本完成由助课到主讲的角色转变。期间,利用助课机会和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听老教师讲课给予我最大的帮助与提高。现将听课的讲课老师名和讲课课程名罗列如下:
1.鄂莫岚(1976年、进修)、邱家骧、路凤香,岩浆岩岩石学
2.游振东、王仁民,变质岩岩石学
3.余素玉,沉积岩岩石学(部分)
4.叶德隆,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部分),费德洛夫法
5.邰道乾,油侵法(部分)
在听课时我除了详细笔记外,还特别关注他们的板书内容和格式、讲课的风格特点以及案例分析等,这些资料都成为我后续讲课备课的重要参考。
岩石教研室对初次上讲台的老师也格外关心、严格把关,当年因我第一次上讲台,还专为我组织了一次有多人参加的试讲。终因我未经历过变质岩科研的缘故,以致在试讲中暴露出某些概念性错误。记得游振东老师在点评中指出,我讲的“变质带”的概念存在问题并告知其正确的表述,这种帮助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事后我认真收集老师们点评时提出的意见,参考从前的听课笔记,精准概念,认真备课,在家面壁苦练试讲,最终较好地完成2个班的《变质岩岩石学》讲课任务。课程结束后我还和该班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除此之外,岩石教研室于1982年还特意安排我参加供水文与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使用的《岩石学》教材编写工作,我在乐昌硕和翁润生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完成了其中一章的编写。这项工作对我锻炼很大,因为我从中领悟到编写教材、撰写文章和发表论文的门道,这也为我此后坚定地走岩石教师之路增强了自信。
二、野外岩石学知识学习
岩石科学是野外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掌握野外岩石学知识十分重要:首先,它能丰富岩石学室内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我在课堂上生动地讲解野外所见过的相关岩石案例,有助于把教室里孤立的一块手标本与其野外产出状态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其次,这种知识还是岩石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发现和解密岩石学问题的钥匙。最重要的是,学习野外岩石学没有捷径可走,单靠读书,查文献更不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跟着岩石教研室老师在野外实践观察学习,有了他们的言传身教再加之自己用心,有心和虚心学习才能正确到达知识的彼岸。这里我不烦统计了我历年跟随老师在野外学习的经历。
1.1972年,黄家厅,江西于都隘上,1∶5万区调(带学生实习)
2.1973年,游振东,河北迁安大石河变质岩及铁矿
3.1974年,王仁民,河南桐柏刘山岩细碧岩及铜矿
4.1976年,莫珉,河南济源王屋山变质岩及找矿(带学生实习)
5.1977年(冬),张瑞锡,湖北蒲圻(今赤壁)三叠纪碳酸盐岩剖面观察(教研室组织)
6.1978年,赵崇贺和黄家厅,福建仙游火山碎屑岩及铅锌矿
7.1980-1995年,邱家骧、王人镜、王方正等,黑龙江五大连地火山岩;山东临朐一带火山岩及蓝宝石;河北张家口张北(汉诺坝)玄武岩及深源包体;长江中下游火山盆地火山岩;福建漳州龙海火山岩及其火山机构;浙江龙游、福建明溪深源包体;四川米苍山南江-旺苍碱性岩
8.1996年,路凤香,北京-怀柔燕山花岗岩及包体
9.1997年,路凤香,新疆巴楚瓦吉里塔克镁铁质岩体及金佰利岩找矿(305项目)
10.2000年,王方正,广西北海涠洲岛国家火山地质公园论证
11.2001年,王方正,广西金秀火山岩岩筒及深源包体
从上述出野外活动可以看出,得益于这些老师的带领,我能踏遍大半个中国,从中学到不同地区、不同构造背景、不同产状和不同岩石单位的野外岩石学知识,让我能熟练掌握各种岩石和岩体的野外观察和研究方法,学会了他们各自的工作部署和工作思路,知道如何从中获取相关的岩石信息并能提出进一步工作的科学问题。
反复多次的野外岩石学知识学习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野外岩石学的实践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可以这样说,即使面对未知地区的岩石地质体我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开展工作。大概是在2005年前后,地学院秭归教学实习队聘请我帮助他们进行岩石专业备课,我到秭归实习站第二天就在他们选定的剖面上带领年轻教师们备课,现场讲授如何观察,描述和定名岩石;如何分解黄陵花岗岩基和划分其内的小岩体;及时总结该巨量型岩体内各小岩体的侵入序次和岩浆演化的趋势。在此后黄陵地区的进一步研究中,我以充分的证据提出前人从未涉及过的两个重大造岩事件:①黄陵岩基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强烈岩浆混合作用;②从黄陵背斜核部崆岭岩群中分解厘出一套蛇绿岩,证实新元古期此处曾发生过洋壳间的碰撞作用。根据后者的重大发现,我帮助自己曾在野外备课时指导过的一名年轻教师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因临近退休而放弃),所申请项目成功获得国家基金委资助。此后地学院根据黄陵蛇绿岩的发现还组织了一次地球动力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让我对着中、外专家现场讲解(用中文)该蛇绿岩大剖面(全程录音录像)。
此外,在野外学习过程中我还能近距离接触这些老师,他们的人格魅力,执着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感动着我、影响着我。尤其是他们各具特色、迥然不同的行事风格我至今难忘。如游振东、王仁民和邱家骧等老师高水平人文素养转化而留下精美图文的野外记录薄;张瑞锡老先生结合当年国际研究最新成果在寒风中讲解碳酸盐岩剖面时带皖北腔的洪钟般声音;赵崇贺老师采集大尺度标本在烈日下挥动铁榔头而汗流浃背的形象;路凤香老师不顾年高翻越沙漠边缘沙丘找寻金刚石的坚定身影;王方正老师充满智慧的地质思维和言谈等等。顺便提及,受王方正老师的启发,我竟在一片稻田洼地(地质上实为一巨大的火山岩岩筒)中采集到稀世的地幔深源包体。
三、岩石学科学研究入门
从事岩石学的科学研究应是岩石学教师必备的能力。完成这项任务除需掌握岩石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岩石学的工作方法外,还须具备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了解国内外岩石学研究的动态和前沿。这方面我得益于路凤香老师很早对我的告诫:“不要只阅读翻译过来的文章,因为那是二手货,而且不全面不及时。要读原文原著,这样可尽快直接获取原创的信息。”为此我从80年代开始就约束自己,每月去1-2次图书馆外文期刊阅览室翻阅相关的英文期刊文献。根据我当年读书笔记记载,阅读的英文期刊计有:
1.American Mineralogist(美国矿物学家)
2.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矿物学和岩石学论文汇编)
3.Chemical Geology(化学地质学)
4*.Earth and Pianetary Science Letters(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
5.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地球化学及宇宙化学学报)
6.Jourinal Metamorph Geology(变质地质学杂志)
7*.Jourinal of petrology(岩石学杂志)
8.Jouri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火山学和地热研究杂志)
9*.Lithos(岩石)
10*.Mineralogical Magazine(矿物学杂志)
11.Precambrian Research(前寒武纪研究)
浩瀚的书海之中我阅读这些期刊文献是有选择性的,首先从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重要的文章,再在该文中选择“摘要”和“结论”阅读,有必要时再查看研究思路、图表和参考文献。在翻阅这些英文期刊时,我发现其中有些与岩石学科联系十分紧密,读后爱不释手。为此我又从当年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些钱用于自费订购3-4种英文期刊(上表中序号用*标记),这一做法从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末不间断地持续了近20年。
多年阅读这些文献对我帮助极大,我1992年编著的专题性教材就是收集1992年以前几乎所有的岩石学微量元素研究成果而撰写的;2001年我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面上项目就是受“Lithos”中的文章启发,结合当年在江西横峰1∶5万区调发现的科学问题而申报的。
四、结束语
我个人的经历没有可比性,更不可能复制,因为它只是中国地质大学非常时期的产物而已。从大的形势分析,我毕业留校正处文革尚未完全结束的动荡时期,对我负面影响很大;从个人小的视角来看,我又极其幸运,当年岩石教研室只有我一个最年轻的成员,我像“特保”一样被周围的这些老师所呵护,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接力般的集体培养了我。可以想象,这种指导和教育过程与当前师资培养途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虽不是哪一个老师名下的学生,但可以自豪地说,岩石教研室的这些老师都是我学业进步的指导教师,所以说是他们合力炼成了我这个岩石学教师。
文中所有的人都是我尊敬的导师,在列序清单时我只简称姓名却无职称,其实他们都已是教授,有些还是博士生导师,在文中我都用老师称呼更显亲切。
我还要提笔浓重着墨写写学校南迁、恢复重建过程中我的老师们的重要贡献。学校南迁定址武汉初建时,各方面十分困难,这些老师抛家离京来到武汉,在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下,他们借居两岸四地,生活极不稳定,联系也极不方便。就是在这种境况下,仍不忘招生办学培养人才,在一片荒芜之地去创建新地大。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岩石教研室的老师振奋精神,努力完成教学条件的基本建设,购置和装配教学设备、去野外采集教学标本、磨制海量教学薄片,为岩石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教研室各位老师还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的艰辛真是难以言表。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见一斑,记得当年为了使分散在四个办学点的学生上好岩石课,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寒冬乘大卡车奔波于各教学点之间,如果有岩石实验课还要独自背负数十斤重的岩石手标本去赶班车……
现如今地大面貌一新、规模空前、实力彰显,正在朝着建设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目标坚定迈进。显然,这些创建初期到武汉办学的老师们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栽树人、挖井人,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培养了我,我更要永远记住岩石教研室的这些老师们。
附作者于2015年10月17日去京探望部分在京老师照片

前排(坐)左至右:翁润生、游振东、鄂莫岚、路凤香、赵崇贺
后排(站)左至右:喻学惠、邰道乾、李昌年

作者简介:李昌年,男,湖北人,1946年9月出生,1964年9月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学习,1970年毕业留校,一直任教于岩石教研室,二级教授,2006年10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退休,现为退休第七党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