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新闻快递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老同志讲故事】蔡熊飞:极具特色的鲁磨路一条街

  发表日期:2021年06月20日          【编辑录入:】

40年前的武汉市鲁磨路是十分荒凉的。1978年,我从长春毕业来到武汉地质学院报到。走在鲁磨路狭窄的乡间小路上,两边的庄稼绿油油的,连公交车也不通……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鲁磨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变宽,街两边商铺林立,拥有极具特色的“珠宝旅游文化,吸引了众多珠宝商投资运营,街边还有珠宝大楼以及国家4A景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国家二级),更有华中地区第一个化石林——地大化石林,打造了武汉市饱具珠宝文化特色的旅游一条街,也称宝谷一条街。

早在2002年,全国人大代表、地大教授王亨君提出,应该借地大珠宝专业的优势,把鲁磨路建成珠宝一条街。2007年,李长安教授当选武汉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他认为,中部的珠宝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给“武汉珠宝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各方的建议,得到市政府响应,由市政府主办,洪山区和中国地质大学协办的珠宝一条街(宝谷)应运而生。

地大珠宝学院拥有强大的专业优势。1988年,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珠宝鉴定师(FGA)培养体系,开创我国珠宝教育的先河。1994年,学院成功推出中国的第一个宝石证书和钻石证书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珠宝玉石鉴定师职业培训体系,创立了GIC品牌。学员遍布大陆地区各省(市、区)珠宝质检站及各大珠宝公司,乃至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珠宝产业界,被誉为“宝教摇篮”。 学院从1994年起承担宝石学方向的本科生教育任务,目前,学院设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首饰设计2个本科专业,宝石学、材料工程(宝石材料)、设计学、艺术设计4个硕士学科/专业,宝石学1个博士学科/专业,其中设计学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除了每年为行业培训和输送数千名职业技术能手外,还建有国内最权威的珠宝检测机构,在武汉、深圳、广州、竹山、宜昌等设有国家授权的珠宝检测实验室,为数百家珠宝首饰企业提供专业检测服务。支持建成的湖北宜昌国际珠宝产业园每年有近50亿元的产品直接出口国际市场,积极促成的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武汉黄陂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已于20149月建成投产。珠宝学院还积极参与策划推进鲁磨路“珠宝旅游文化街”建设,如今的鲁磨路上珠宝商店林立,各种珠宝琳琅满目,质量有保障,该院功不可没。珠宝旅游文化街建成后对湖北省、武汉市珠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位于鲁磨路旁。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主要展出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地质标本。2005年对社会开放以来,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馆藏各种化石精彩、内容丰富、系统性强。镇馆之宝——大型恐龙类鸭嘴龙在世界位居前列,体长10.5m,体高6.1m,配有恐龙蛋、恐龙足印等,馆内模拟再现了恐龙当时的生态、生活环境等。馆内还有世界宝库级、价值连城的中国地史中的三大生物群——关岭生物群、巨大的脊椎动物群鱼以及巨大的海百合动物群,其中海百合造型如花似画,似繁花似锦的海底世界再现。馆内绚丽的天然宝石家族中,婀娜多姿、光彩夺目的是被誉为珠宝玉石界的“五皇一后”——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欧泊和珍珠,流光溢彩,争奇斗艳。徜徉在博物馆内,遍览4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演化,大长地球科学知识。地大博物馆也由此成为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海百合(来自校博物馆,陈斌摄)


地大化石林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东区内,距鲁磨路百米左右,乃深圳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和为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捐献。化石林占地1500平方米,由70多株产于辽宁、新疆、内蒙古等地硅化木化石组成。为丰富化石林的硅化木种类,校庆六十周年前夕,张和先生再次捐赠了包括印度尼西亚、蒙古、南非、缅甸、美国等国的硅化木几十棵,形成了品种众多、异彩纷呈的地大化石林。硅化木早期处于潮湿的气候环境当中,晚期则处在十分干旱、炎热的环境,所以才得以保存至今。地大化石林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前来观赏、休闲,探寻树化石的奥秘,成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一个极具地学特色的景点,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鲁磨路宝谷中不仅仅有众多的珠宝产业,更有地大优势强大的专业凸显。除宝玉石学科外,地球科学和其他专业也优势明显;除地大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外,其他各专业陈列馆也极具特色,同样具有增加知识、科普教育的作用。如地球生物系教学实验室成立的大洋特异生物群标本。

来自王家生教授提供的标本(管状是蠕虫、壳状是双壳,陈斌摄)


喷口生物群落无一例外与海底热液喷口休戚相关。群落中不同分子的分布主要受水温控制,它们一般围绕喷口中心呈环带状分布。在离开喷口不远、水温60-110℃处,是大量细菌类和古细菌,这些菌类一般呈席状贴附生活在沉积物或玄武岩的表面,被称为厌氧化合岩石自养或异养菌类。水温20-40℃处生活着大量多毛纲的蠕虫动物,水温2-15℃生物门类大大增加,主要代表是管状蠕虫类。大规模出现的管状蠕虫类是深海喷口环境中特有的生命现象。其个体巨大,一般呈簇状集聚在硫化物矿体之上(上图)。周围生活着以管状蠕虫、蛤类、贻贝类为主体的特殊生物群落,常见的蛤类十分丰富。

另外,地大南望山校区西区的院士长廊为大家展现了从中国地质大学走出来的院士风采;科普广场展示了一系列大型岩矿化石标本;图书馆门前的三峡岩芯,采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的基岩;西区体育馆中的攀岩壁,是亚洲最大的室内攀岩壁。这些富有特色的旅游景点,与鲁磨路上的珠宝文化、地大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引人入胜的丰富的地学文化景观,使得鲁磨路不仅仅局限于珠宝旅游文化,而是地学特色旅游文化一条街。充分反映出地大在不断壮大、繁荣学科的历程中,始终不忘大学的社会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做着贡献。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