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水文系一直非常重视专业教学实习工作,把专业教学实习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校迁到武汉后一直没有固定的专业教学实习点,每年都是结合科研实习临时选择专业教学实习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教学实习点并准备实习。
1987年,地质系叶俊林老师推荐崇阳县白霓镇做教学实习点,那里的地质条件完全可以满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教学实习的需要,并且距离不远可节省不少交通费,还可利用武汉测绘学院实习站解决师生实习期间的吃住问题。系里便选了一部分老师到现场进行了踏勘,并确定在白霓镇进行专业教学实习。
当时系里安排我带队进行踏勘,我入职不久,感到压力很大。但我又是入党不久的新党员,便毫不犹豫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84 级水文地质专业有2个班、工程地质专业1个班,共3个班学生。当年参加备课和带实习的老师有高云福、韩庆芝、蔡鹤生、余宏明、殷坤龙、张柏青和陈加红。系主任沈照理老师亲自到现场进行指导。当地7月天气非常炎热,又时常下雨,给野外调查带来不少困难。我们几个老师坚持每天到野外调查、跑路线,进行实地勘察。最后选择了九条实习路线和专题研究区,内容包括:地层岩性的认识和划分、地质构造的调查和分析、井泉的调查和分析、温泉的调查和成因分析、溶洞和地下暗河的调查等。内容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水文地质专业教学的全部内容,能满足专业基础知识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学生进点后住在武汉测绘学院实习站。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84级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任务。回到学校后向系领导汇报了实习情况,认为可以将崇阳县白霓镇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教学实习基地。
学校领导对此事非常重视和支持,1988年实习时,决定在崇阳县白霓镇建立我们自己的实习站,保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其它非地质专业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学校派专人负责联系解决建立实习站的相关问题。初步选择废弃的白霓镇民兵训练基地作为建站地。学校后勤部门派人对民兵训练基地大楼进行了修缮。安排当时校团委书记刘亚东为实习站站长,后勤管理处的韩洋波为副站长。85级共有5个班,安排住在民兵训练基地大楼内,老师分散住在附近老乡家里。由于学生较多,老师也有所增加。参加当年实习的老师有韩庆芝、蔡鹤生、张瑛玲、梁杏、靳孟贵、朱维武、焦赴赴、文东光、余宏明和刘佑荣。备课阶段对原有教学路线进一步进行调查和细化,使每位老师对该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都有充分的了解,对每条教学路线都能熟练地讲解和操作。7月的湖北是炎热多雨的,每天野外调查都是太阳暴晒、全身湿透,但大家都毫无怨言,积极配合,精神饱满地工作,认真备课、统一认识、编写教案。学生进点后都能顺利有序地组织教学工作,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也要感谢学校后勤部门的努力和奉献,解决老师和学生的吃、住、洗和交通问题。他们为教学实习的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右至左:王增银、殷坤龙、蔡鹤生、高云福、韩庆芝、实习学生1、2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习后,学校终于在实习站新建了一栋实习大楼和生活配套设施,为教学实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相继有水文系、经管系、外语系等在崇阳实习站实习。崇阳实习站为解决教学实习的需求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每年对实习站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太高,多年后停办了该实习站。后来学校在三峡库区秭归县建立实习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教学实习便安排在秭归实习站进行。祝福秭归实习站愈办愈好,祝福环境学院也愈来愈好,取得更大成绩。
王增银于2021年6月8日(文中照片由韩庆芝提供)
作者简介:王增银,男,汉族,江苏人,1945年9月出生,1969年7月参加工作,2005年12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退休,教授。现为退休第八党支部党员。(编辑:张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