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新闻快递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老同志讲故事】史元盛:大学时期实习中的趣事

  发表日期:2021年06月10日          【编辑录入:】

我在大学学习期间,曾两度赴青海省化隆县实习,第一次是1960年,我们班部分同学与在地院进修的冶金部短训班部分同学,共同组成生产实习队;第二次是1961年的毕业实习。两次实习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这里选四个故事与大家分享。

故事一:发挥专业特长,为国家找急需矿产——一汽车青海湖大黄鱼的故事

1960年,我们生产实习队由张良弼(后调地质部,任科技司司长)、张承亮(后提为地球化学学科教授)两位老师带领,远赴青海省化隆县某矿区进行生产实习。该矿区寻找的矿种当时是保密的,是国家急需的镍矿。矿区已做了大量地质工作,也做了许多物探工作,矿区保存了许多物探资料,其中包括充电法资料。这些资料在找矿作用方面未被充分利用。

我们在矿区的实习分东矿区、西矿区两个实习点,西矿区主要是化探实习,由张承亮老师指导;东矿区主要是电法实习,由张良弼老师指导。实习队到达东矿区后,矿区技术部门向我们提出要求,希望帮助矿上研究一下物探资料,提出有意义的进一步找矿信息。实习队领队张良弼老师欣然接受。张老师以科学、专业、客观的态度,对前人所做的物探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充电法资料进行了特别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找矿信息,利用这些信息为矿上确定了一批钻孔位置,供矿上实地打钻验证。

那时的镍矿是国家急需的重要矿产,处于保密状态,由国务院直接掌握,找矿工作进展直接向国务院汇报。矿上按张良弼老师确定的钻孔位置进行了实地打钻,钻探不久,各钻机就都陆续打到了非常好的镍矿石,全矿和实习队师生都非常高兴。矿上将这一重大喜讯立即上报国务院,也通报了化隆县县委。县委知道后,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地质队和北京地院实习队师生,为化隆县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到矿上进行慰问,并送来了一汽车青海湖的大黄鱼,犒劳地质队和实习队师生,县委书记亲自接见地质队领导、部分职工和实习队的全体师生,鼓励大家继续努力,为党、为国家多找矿,找急需的矿产等。

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青海湖大黄鱼,以前从未见过,更未吃过,这下可真是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了。通过这件事,我们深深感到,党和国家对地质工作和地质人员是多么的关心和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是多么的需要。同学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毕业后,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故事二:浓浓师生谊,患难见真情——三个小馒头的故事

有一次,两位老师、我和班上一位女同学樊秀英四人,同时从青海西宁出发,两位老师去西矿区,我和樊秀英到东矿区。当时正好有一辆大卡车回西矿区,两位老师可搭便车,我和樊秀英也可搭乘一段便车,然后与老师分手步行到东矿区。

早饭后,我们又买了中午饭——土豆和小馒头。困难时期,食堂做的都是一两半一个的小馒头。上车后,师生的午饭都放在了一起,谁饿了谁就吃,反正下午就到各自矿区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汽车在半道上坏了,停在路边的一个小客店里。司机立刻抢修,直到晚饭时还没有修好。当时,大家想得很简单,晚饭就在客店买了吃。可客店老板说,因为没有粮食,很长时间都不卖饭了,只有开水供应。大家听后都呆了,晚饭怎么办!大家都愁眉苦脸没有办法。有人说,我们还剩有3个小馒头。可是四个人3个小馒头,够谁吃呀!四个人都在3个小馒头上琢磨,我和樊秀英同学背着老师商量说:老师年纪大,还要指导我们实习,让老师每人吃1个馒头,我们两人分吃1个。两位老师也背着我们商量说:学生正在长身体,应该多吃一点,让每个同学吃1个,我们两人分吃1个。师生意见不统一,各执己见。最后,两位老师坚持分吃1个,两个同学也坚持分吃1个,3个小馒头四个人吃,竟然还剩下1个。这顿晚饭每人只吃了0.75两馒头,这剩下的不只是1个小馒头,而是浓浓的师生情。

当晚,司机加班修车,直到很晚,汽车终于修好了。

次日早晨出发前,早餐只剩下1个小馒头,怎么办?我们想让老师吃,老师想让我们吃,相互推让。最后老师说,老师坐车到西矿区,不用走路,你们还要走几十里路去东矿区,应该你们吃,保持体力好赶路。就这样,我和樊秀英又各吃了半个馒头,0.75

说句心里话,两顿饭只吃了一两半馒头,肚子实在是饿,两腿无力,行走艰难。但临别时,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忍住饿,克服困难,坚持到矿区。我们听从老师的话,打起精神,艰难前行。午时,我们路过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个集体食堂正开饭,有少数民族,也有汉人,看见他们吃饭,我俩的肚子就更饿了,腿更走不动了。我俩站在那里看着,想进去买点吃的,怕他们不卖,更害怕少数民族。但抵不住肚子饿,我俩硬着头皮进去试一试,卖了就买一点,不卖就赶快走。进去后,我们非常诚恳、非常和气地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能卖一点吃的给我俩,少卖一点都可以。负责人听说我们是北京地质学院的学生,是来本地实习的,很惊讶,也很好奇。负责人答应卖给我们吃的,按规定,外来人员每人只能买四两大饼。我们听说后连连点头说:好!好!好!谢谢!谢谢!就按规定办。最终我们每人买到了四两大饼。我们嘴上不说,心里却乐开了花。天哪!四两大饼呀!在当时困难时期,我们在矿上实习,每天都是吃干的少、稀的多,四两大饼是多么难得的好吃而又耐饿的高级食品啊。

买到大饼后,我们急不可耐,一边走,一边狼吞虎咽的吃起来,口渴了,就到路边吃点残雪。正在行走时,迎面来了一辆吉普车,我俩急忙躲到路边,让吉普车过去。可是,吉普车到我们面前时突然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一位长者,仔细一看,原来是上个故事中来地质队慰问大家、送青海湖大黄鱼的化隆县县委书记。他与我俩一一握手,嘘寒问暖,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毕业后,为国家多找矿,然后就分手而去。车开走后,我俩既高兴又惊讶,一个县委书记,工作千头万绪,怎么接见一次就能记住我们呢?就是记住了,半道上也不一定要下车与我们打招呼,可他却下车了,还与我们一一握手、打招呼。这说明,他除了有超强的记忆力外,还是一位亲民、爱民的好县委书记。我们对这位可敬、可亲的县委书记,印象深刻,至今不忘。

县委书记的吉普车开走后,我俩也吃饱了,肚中有食,腿上有劲,心情舒畅,健步快走,很快就到达了东矿区。

通过这次曲折艰难的行程,我们深深感到,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浓浓师生谊,患难见真情,党的好书记,可敬又可亲。


故事三:为找矿,身陷险境——命悬双绳的惊险故事

1960年去青海化隆县生产实习时,除了我们班同学外,还有冶金部在地院进修的短训班部分同学,他们年龄比我们大,野外工作经验丰富,是老大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实习所在地海拔高度近3000米,属于高原区。山顶上地形相对平坦,但沟壑纵横,十分发育,有的沟又深、又长,但比较窄。当地有个谚语:对面可讲话,相聚得半年。这说明,站在沟两边,可以说话、聊天,要想走到一起,得绕着走半年。山上植被发育,沟底、沟坡多为裸露岩石,植被极少,穿越沟谷十分困难。

电法野外工作,都是沿着事先用经纬仪打好的测网,沿着测网上的每个点进行测量,无论用什么方法、什么装置,其目的都是寻找和发现异常。因为异常可以为找矿或解决地质问题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直接或间接信息,甚至可以直接发现矿体。

有一次,我们正在野外进行联合剖面法测量,当时,我是学生队长,担任仪器操作员,指挥着整个电法工作的进行,边测量边画草图,忽然发现测量曲线明显变化,有可能出现异常了。我用电话通知每个测点上跑极的同学,马上要出现异常了,加油呀!可测点上的同学回电话说,地形太陡无法跑极,到处都是裸露岩石,无法上去,即使上去了也无法打电极。当时,我心急如焚,求跑极同学想想办法,克服困难,再跑几个点,异常就出现了。可跑极同学斩钉截铁地说,无法跑极。我告诉他们,我去看看。跑极同学中,有的是短训班的同学,年纪大、体胖、不灵活。我年轻、体、又学过武术,虽不能说身轻如燕,但也十分轻盈敏捷。我下到沟底,四周看了一看,确实陡峭险峻,向上爬确实困难。我试着蹬着凸出的小石头,手抓小草,竟然慢慢的爬了上去。那个地方是陡崖的脚下,确实无法工作。

我上去后,情况搞清了,但我却下不来啦,。为了发现异常,我却身陷险境。同学们面面相觑,束手无策,怎么办!如果硬着下来,万一掉下来,非死即伤,如果向上爬,陡崖下部向内凹,上部向外凸,向上爬比蹬天还难。就在此时,山上队部派来了一位同学,通知我们小队,尽快收工回队部,物探系党总支书记王良同志,从北京来看望师生。大家正束手无策,再加上这么一催,就更加着急。

此时,冶金部短训班一位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同学提出,用粗绳子往上拉。有的人说,上面岩石凸出,直接与绳子强力摩擦,绳子断了摔下去,必死无疑,不安全。又有人提出,用两根粗绳子往上拉,就会安全一点。同学们谁也没有把握,谁也不敢做主。我是队长,又是遇险者,只有我发话才行,我向沟上、沟下的同学们说:不要犹豫了,就用两根粗绳子往上拉,不会有问题的。营救办法确定后,同学们向矿上借了两根如鸡蛋般粗细的长绳子。

我在大二上体育课时,曾学过登山保险绳的绑法,而且在北京香山实习过。没想到,课堂上学习的技术,今天在这里给用上了。当两根粗绳子从上面放下来后,我就按课堂上讲的和在香山实习时练的方法,将两根绳子绑好,反复检查,准确无误,万无一失。这才向上面同学发出口令,可以向上拉了,生死在此一举!开时往上拉时,陡崖是向内凹的,整个人在空中来回晃动,身子直打转转,上面不断掉下来土渣和碎石。过了凹陷处后,就是陡崖的凸出部分,也是最后的关键时刻。上面的同学一边拉,下面的我手足并用,脚蹬手抓,在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努力下,我终于爬上了陡崖顶,安全无恙。

这次营救不是一般的营救,而是命悬双绳的生死搏斗,成则生,败则死,这次成功营救,是全体同学的功劳,我从内心感谢同学们的救命之恩,永生难忘。

同学们安全回到山上队部后,向系党总支书记王良同志汇报了情况。他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安全,他告诫同学们,为国家找矿,不怕苦,不怕累,这是对的,是应该的,但要特别注意安全,尤其是人身安全。这次经历,使我深深感到,过于注重找矿效果而忽视了安全是很危险的,我从内心深处接受了这次教训。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多年带学生进行野外实习,都十分注意安全教育,没有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故事四:风雨雷电遇险情,尊重风俗不开口——马肉香喷喷、牛肉炖不烂的故事

有一天,我们小队全体同学正在野外工作,忽然远方天际处,黑云滚滚,雷电交加。不好!暴风雨要来啦!我在测站上,立即用电话通知所有同学,马上放下电极、电线和铁锤,迅速撤回!快!快!快! 同学们也看到了暴风雨要来了。接到我的电话通知后,立马就往回撤。由于当即立断,行动迅速,所有同学都安然无恙。

事后听说,有一位少数民族男子牵着一匹大马,在大树下躲雨,不幸,被雷电击中,马死人伤。少数民族不吃被雷电击死的牲畜,就把被雷击死、体重500斤的马卖给了地质队。当时正值节日前夕,地质队已准备了节日副食,现又增加了500斤马肉,伙食品种更加丰富。我们实习队师生沾了地质队的光,和地质队职工一起,快快乐乐过个节,痛痛快快吃了几顿马肉。我从来没有吃过马肉,不知道马肉是什么味道,这是第一次吃。地质队的炊事员厨艺高超,很会做菜,做出来的马肉香喷喷的,虽不能说十里飘香,但走近厨房附近,也是香气扑鼻,马肉如此好吃,确实没有想到。

我们实习队从北京出发前,系领导反复给我们强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习,特别要遵守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实习队到达化隆矿区后,矿区负责人接见了全体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但特别强调,要注意安全,严格遵守少数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情节梗概是:有一个年轻漂亮的藏族小姑娘,在地质队附近唱歌,歌声嘹亮。有一个年轻的汉族地质队员听到后歌兴大发,也大展歌喉,二人唱得十分起劲。不料,唱歌的藏族小姑娘晚上来到地质队,问她干什么?她说找未婚夫。又问她,谁是你的未婚夫?她说就是白天与她对歌的那个小伙子。得!这下麻烦了,唱歌还唱出个未婚妻来了。怎么办?后来听说,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两人结了婚,那个汉族地质队员变成了藏族女婿。希望同学们千万注意,不要一不小心变成了藏族女婿。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

后来,我们实习小队十多人,转到矿区外围进行电法工作。小队开设了食堂,有一位炊事员做饭,用水要从几十米深的沟中挑上来。

我们每天都在山上进行电法野外工作,我们的工区就在深沟旁边,而沟的对面,每天都有几个年轻的藏族女孩在放牛,她们有唱有跳,歌声高亢嘹亮,娓娓动听,婀娜多姿,优美动人,时儿大声说笑,时儿打闹嬉戏。我们的同学在等待测量瞬间,大家都坐在那,饶有兴趣地观看沟对面的藏族女孩精彩的、不要票的、原生态的表演,大家看、大家乐、大家笑、大家说,但就是谁也不敢开口唱歌。

正当藏族小姑娘唱歌跳舞兴致正浓时,她们放的牛不知是受主人歌舞的影响,还是吃饱了撑的,两头牛也随之起舞,相互打斗起来,斗斗跑跑,跑跑斗斗,后来就动真格的了,不知是为了显示自身的强壮有力,还是为了在牛群中的霸主地位,两头牛斗个没完没了,直至强者将弱者顶到深沟里。胜者站在沟上,瞪着牛眼向下看,弱者摔到沟下,必死无疑。

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死牛卖给了我们实习小分队。当时,我们正缺副食品,买下这头死牛,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有牛肉吃啦!同学们都很高兴。在那个年代,没有高压锅,在高原上想把牛肉炖熟是可以的,但要炖烂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有牛肉吃,就是改善生活。当时,每天两顿饭,每顿半饭盒几乎纯牛肉。好久没有吃牛肉了,刚开始大家都大口大口地吃,吃得津津有味,但是,吃了几顿后就吃不动了,因为牙缝中塞满了牛肉,塞得又胀又痛。即便如此,还要继续坚持吃,每天两顿的吃,边饱口福,边忍受胀痛。就这样,每人只花了不到10元钱,天天吃牛肉,连续吃了将近半个月。回想此事,记忆犹新,既有趣,又好笑。


野外实习趣事多,无法一一全细说,选择四个共分享,其中情理细琢磨。


退休第十党支部史元盛于202163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