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东南西北风,发展学科不放松!”这是地球化学学科专业的前辈曹添老师在与七八级地球化学专业研究生座谈时的嘱托!
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勘查专业自1961年创建以来,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学科的历届掌舵人曹添、於崇文、张本仁、赵伦山、阮天健、朱有光、鲍征宇等老师艰苦奋斗、砥砺奋进,尽力遵循“不管东南西北风,发展学科不放松!”的嘱托,地球化学学科专业在四十年间不断成长,持续发展壮大!
现讲述我任地球化学系主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时所承办的发展学科的两件事。
一、申报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点成功
2001年,教育部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集中到学科建设上来,为此,在全国进行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身为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的我深知这是学校和学科发展的头等大事,是2001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学科点,通过几代人40年来不懈的努力奋斗,已形成了集中、稳定、具有特色及先进水平的研究方向;有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及杰出中青年骨干所组成的师资队伍。如何把40年来地球化学学科点的形成历史、现状,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及发展前景,教学、科研成果,学科建设条件,目前在国内外同类学科中所具有的优势和不足,与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差距以及今后5年建设的主要目标、思路和预期成效等方面的资料、数据全面、翔实、正确、无误地搜集、汇总起来,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全身心投入。
为此,我和胡以铿老师奔波于南北两地,请院士把关,开教师座谈会,填表格、整资料,电话、电子邮件穿梭不息,忙碌了整整两个月。由于竞争异常激烈,在初评结果暂时不利的情况下,志不衰,气不馁,抱着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努力的宗旨,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准备专家会议组评审的汇报材料,与汇报组成员(於祟文院士、鲍征宇老师)一起牺牲了不知多少个节假日,经过了难以入眠的日日夜夜的奋战,最终在教育部专家会议组评审会上,於崇文院士亲自坐阵,鲍征宇老师精彩表述,功夫不负有心人,地球化学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点成功,为学校和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地球化学》课程评为我校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
我校在2004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获优秀后,进一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发挥优势、落实整改。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从机制上、规划上,切实加强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名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然而就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来看,力度不够、成效不显著。2003、2004年两年全校未获得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4年6月,欧阳建平副校长召集地球化学专业部分教师座谈,他诚恳地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地球科学一流的大学,如果地球科学类的课程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中不占有相当数量的话,一流大学从何谈起?谁会承认我们的一流水平?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多学科协调发展,如果通识基础、非地学学科课程没有一定数量的各级精品课程,能成为高水平的大学吗?”座谈会上,大家一起回顾了地球化学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地球化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引入的新兴学科。早在1955年,於崇文院士就在北京地质学院讲授《地球化学》,并在1961年创立了“地球化学及地球化学勘探”专业。1981年、1984年分别设立了地球化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1988年分别成立了地球化学系和地球化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地质矿产部领导的、涵盖全国地球化学教材和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并主编了1961年、1979年、1988年《地球化学》统编教材,2003年又出版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球化学》。欧阳建平副校长殷切希望我们克服困难,向国家级精品课程冲刺,并承诺学校和教务处在人力和财力上会给予全力支持。
在欧阳建平副校长和教务处杨伦处长的支持下,成立了由我和李方林老师负责的精品课程制作小组,小组由两个团队组成:我和李方林老师及三个地球化学专业的研究生(何玉生、龚敏、王磊)负责课程内容的编辑,机电学院的王巍老师带领的八个研究生负责动画、多媒体制作、美工设计等。制作地点集中在机电学院二层的计算机实验室。
我们的做法是:课程负责人组织教学小组的教师学习、流览相关精品课程制作技巧,讨论确定本课程总体框架,编写脚本,分头负责收集、整理基础素材。
1.制定网络课程脚本编辑步骤:①确定课程总体框架结构(网络课程主页);②准备文字脚本(集体商定教案蓝本);③提出每章每节重点、难点及要制作的图片、图像;④提出动画(flash)脚本要求;⑤音频、视频素材制作。
2.精品课程网上材料的编辑项目:①模板的选择(地球化学精品课程主页);②栏目的设置(申请表中不宜展示的课程资料、照片,可在设置的栏目中加以充实、展示);③内容的编辑(如课程文字脚本、教学大纲、网上练习、地球化学作业、网络资源等……);④资料的收集(标本和实验室及野外照片、视频、野外录像等);⑤课程4位主讲教师的录像(马振东教授:地球化学绪论;高山教授:太阳系和地球的化学组成;李方林教授: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张宏飞教授:同位素地球化学)。
3.课程上网:课程各项内容全部制作就诸后,把所有内容拷入活动硬盘,请教务处安排,由学校信息管理中心上网,试运行;试运行期间,再对各栏目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时修改、完善。
通过近两个月的努力,两个制作团队的通力协作,及时商量、讨论、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了《地球化学》精品课程的制作,按时提交教育部精品课程专家组评审。
2005年《地球化学》课程成为我校第一批国家精品课程。
2008年我从教学岗位上退休,之后的地球化学学科专业掌舵人,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将勇往直前,攀登地球化学学科专业更高的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