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新闻快递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精神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28日          【编辑录入:admin】

2006年4月13日上午,在老年人活动中心三楼会议室,中国地质大学离退休干部党委召开了本学期第三次理论中心学习。以《八荣八耻》为主题,深入探讨社会主义荣辱观。离退休干部党委中心组成员,各支部书记、委员及离退休工作人员等近四十位同志不顾强寒流带来的恶劣天气,顶风冒雨参加本次习。到会年龄最大的是离休干部、原校党委书记91岁高龄的张国柱老人。大家一致认为,在当前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分党委书记张淇同志传达了学校有关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光明日报》六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长江日报》五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文章,组织大家讨论学习。
  会上气氛热烈,踊跃发言。大家谈到:荣辱观,就是怎样看待荣与辱,以做怎样的事为荣,以做怎样的事为耻,有其鲜明的道德指向,实质上是价值观问题。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正确的道德观来引导。人一生不做坏事,不是慑于法律,而是出于人的良知,当这样的教育成为大众的普遍意识之时,国家才会有长治久安。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政府部门要以五耻为戒:①以跑官要官为耻;②以铺张浪费为耻;③以贪污腐化为耻;④以造假为耻;⑤以失诚信为耻。《孟子》中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可见,在孟子看来,荣辱是与道德相互依存的。道德高尚者,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坚定的理念,为万人所敬仰,自然会有荣光。在儒家的学说中,荣辱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儒家提倡孝道,其中就渗透着荣辱的问题。如果做子女的在生活上能够尽心照料父母,可是却去做辱没父母名声的坏事,使父母蒙羞,这同样被视为不孝。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因为自己的名声是与父母、家庭不可分割的。
  在当前高校的竞争机制之下,各种待遇与职称、成绩挂钩。有些目光短浅的人,为了达到“胜出”的目的,想方设法,甚至不择手段,最后声名狼藉。失去了道德引领的竞争,哪有不出问题的?所谓“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映的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的学术态度,终身不知疲倦地钻研问题,经由此途而得到的学术荣耀,是真正的荣耀。如果急功近利,一本书没有读完,就想写几本书,耍小聪明,甚至剽窃,这都是没有耻辱之心的表现,注定要失败的。人一生的追求,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境界。如何提高?要靠学习,包括对真知的亲身实践。作为高校的教师,同样要解决荣辱观的问题,什么是耻?怎样才能远离耻辱?一定要从修身的问题上抓起。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前途,因而不能等闲视之。青少年涉世未深,心灵比较单纯,识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信息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不很好注意,将来就会成为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辱”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全国人民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青少年荣辱观的教育,要解决他们人格培养的基本问题:懂得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人格和国格。这里面既有涉及国家荣誉、国民利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有涉及个人修身、道德品质的具体问题。后一类问题,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最为现实,最容易见效,尤其要精心设计。要通过荣辱教育,在学生的心理机能中培育抵制恶言、恶行、恶事的能力,耻于做不善、不正、不诚、不敬之事,一心向善。使青少年从小懂得怎样爱惜自己的名誉,努力为家庭和祖国增光,这样就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孩子身上。
  最后,大家一致表示,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果人人都做好了,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并建议学校在广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际,扎扎实实做几件事,将荣辱观教育做为立校之本,长抓不懈。培养学生怎样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做事。“培其根”、“固其本”,使之“正”,树立正直的品性。只要引导得法,好的品行不仅与日俱增,而且根植于心田,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全社会都同步进行,那么社会风气的转变,就指日可待了。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