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党建工作 >> 支部生活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退休第七党支部“结对领航”2022级珠峰班参观校史馆——深入了解学校历史 传承学校优良校风

  发表日期:2024年05月20日          【编辑录入:】
“有机会和退休老教师一同前往学校校史馆参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同老前辈们一同回望中国地质大学的历史,是一代人和另     一代人的传承”。      


      5月16日上午,在退休第七党支部支委和珠峰班团支部班委会的精心组织下,退休第七党支部老党员与2022级珠峰班青年学子一起参观校史馆,带领青年学子深入了解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的优良校风。

      88岁的叶德隆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了已故高元贵老院长和池际尚老先生的感人事迹。作为“一二•九”学生运动领导者之一的老革命,高院长在担任北京地质学院院长期间,深入基层,身体力行,大抓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登山运动、使得我校快速进入我国高校先进行列,在体育、登山、文艺等方面,名列前茅,创造了老北京地院的历史辉煌。在学校南迁过程中,通过现场考察,亲自选定南望山新校址,为学校的再次崛起奠定了基础。曾佐勋老师补充介绍高元贵院长国学功底深厚,于1976年初,在大礼堂给全校学生讲授刚刚发表的毛泽东主席词作《念奴娇·鸟儿问答》诗词大课的场景。此时,叶德隆老师又补充介绍了高院长重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普及,亲自给青年教师和学生讲授哲学课的故事。

undefined

      叶德隆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池际尚先生年轻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出国学习的是变质岩方向,然而在北京地质学院并不是固守在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她的教学和研究方向。比如她率先带队去山东研究金伯利岩和原生金刚石矿。学校很多课程都是她最先开设的。她一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总是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即使在担任学校常务副院长之时,还亲自在教学一线授课。此时,曾佐勋老师证实,自己班上的构造岩岩组学就是池际尚先生在担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期间亲自授课的,也是在学校首次开设这门课程。并且亲自指导费氏台操作。

当校史馆讲解员讲到迁校武汉初期师生们都要参与基本建设劳动时,曾佐勋老师证实,当时自己就参加了为南望山的房子打地基的劳动。当讲到我校招收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时,曾佐勋讲述了我校第一届研究生们,与地科院的研究生以及地矿部的有关单位共用一台计算机,24小时不停机,需要提前1个月预约上机时间的故事。与现在学生们的学习条件形成鲜明对比。

      师生们通过携手参观校史馆,对于学校从无到有,从初创到辉煌,再到南迁后的再次崛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全校领导和师生70多年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于地大人“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珠峰班的学子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李泓宇同学说:“今日,我不仅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还听到了退休党员们讲述的那些生动故事,那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我深深感叹于学校的深厚底蕴与沧桑变迁”。“而那些退休党员的故事,更是让我深感敬佩。他们讲述的不仅是学校的历史,更是他们的人生故事,那份对教育的热爱,对学校的忠诚,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奉献和坚持。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学校的精神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每一位师生的日常行动中。参观过程中,我不仅被历史的厚重所震撼,更被学校不断求索、不断进步的精神所鼓舞。那些科研成果、学术成就,让我看到了学校在学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将继续引领我们探索未知,塑造新的辉煌”。

   李祯同学说:“风云变幻,世事变迁,一代代地质人不改地质报国之志,传承坚守,开拓创新,与民族同发展,与时代同呼吸。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便发出了“开发矿业”的号召,自北京地质学院建校以来,一路南下,一路变迁,不变的是广大地质人一心向党、矢志报国的精神信标”。“国家需要,地质先行。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后明确办学任务,完善办学体系,开辟实践基地,重视科研、服务国家,体育与文化双开花。我们北坡登顶珠峰,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我们精神昂扬上进,唱响勘探队员之歌”。“高院长带领学校选址武汉,积极争取学校发展,为学校奠定基础,给予了师生莫大的鼓励。高院长崇高的地质精神令人无不为之动容”。“池际尚先生的故事令我由衷钦佩。她始终忠诚国家忠诚党,多次根据国家需要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学校发展和地质学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作为新时代地质人,我将从中汲取继往开来的精神力量,高尚品格,厚实基础,精深专业,做到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如一切攀登者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将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张思轩同学说:“有机会和退休老教师一同前往学校校史馆参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同老师前辈们一同回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历史,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传承”。“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对地质报国和未来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李子一同学说:“这次党建活动非常有意义,在参观校史馆的过程中也聆听了老前辈们的精彩经历,感叹于地大建校辉煌的历史也动容于前辈们光辉的事迹。我从陈列的种种文件、物品中感受到了地大人对于地质的热爱和对下一辈殷切的期望。总之这份独特的记忆将永远留在心底,在遇到困难时想起,在为地大自豪时回味”!

   罗依璇同学说:“今日,我有幸踏足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史馆,感受着每一代地质学人的奋斗与辉煌”。“校史馆的珍贵的照片和文物,记录了中国地质大学从创办之初的艰辛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展现了老一辈地质学家在艰苦条件下进行科研的场景,他们的精神风貌让我深感敬佩。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学人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高元贵院长的无私奉献,池际尚院士的一马当先都让我感受到老一辈地质人的热血与奋斗。先辈的精神将一直指引地大学子艰苦奋斗,建设地学”!“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我为自己能够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中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学人才。同时,我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地质大学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罡同学说:“今天上午参观校史馆,我们以地大人的身份,见证了地大由北京地质学院一步一步发展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辉煌且曲折的历程,玻璃柜中的一件件收藏品述说了地大七十年的风霜雨雪,退休老教师的亲口讲述,像有着魔力的神灯,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几十年内的各种精彩纷呈的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宛若眼前”。

   汪标林同学说:“七十余载风霜雨雪,苍茫万里古今天地,参观地大校史馆让我感慨万分。走近回溯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地质人迈出中国地质学第一步的踏踏跫音。在中华厚重的历史中不乏有郦道元、徐霞客等名流骚客,他们挥毫泼墨,将万里故土凝练成泛黄的纸页。但回望近代,神州陆沉,从大洋隔岸驶回的汽轮上,是章鸿钊、丁文江、翁义灏等先辈的身影。待到新中国开天辟地,李四光、池际尚等老一辈地质人,和一众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建设,投身地质事业。从地大诞生之始,我们的基因里就流淌着共和国红色的血脉,为了国家的需要,多次搬迁。从国家的心脏到国家的中心,地址在不断变化,但我们的精神始终昂扬。回首七十年的岁月,先生之风始终吹拂着莘莘学子,山高水长,前路茫茫,在地大未来的诗篇中,北海朝阳的地方,亦有后学之末光,能增辉日月山川”。

    还有黄晴同学对于池际尚先生急国家之所急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朴素、拼搏在教学生产第一线的脚踏实地精神,很有感触。周东阳同学感觉与进校时的专业教育相比较,通过这次活动,对于学校和地质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很多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弘扬地大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向前辈们学习,为地大梦、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文字:曾佐勋    
图片:边秋娟  葛梦春  周东阳    
审定:李门楼  张信军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