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将要入住养老院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而之前就已入住养老院的法学泰斗江平,其养老院生活也再次吸引了媒体的注意。
在过去的观念里,去养老院养老,说出去似乎是一种不怎么“体面”的选择,但在社会转型深刻复杂的当下,养老从家庭慢慢走向社会,或许已经成了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传统的家庭式养老带来巨大压力。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养老压力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是少子养老。计划生育使得家里孩子少,而需要养的老人却在增加。以前家里孩子多,可以分散养老压力。而独生子女结合的夫妻,需给四个老人养老。另一方面,家庭的外部压力在增大。社会需要加速前进,才能承受老龄化社会的压力。社会加速前进的动力,就来自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而不管社会有没有实际的发展,养老压力所带来的社会发展需求都是实实在在的。
二是老人与子女相处困境。社会习惯和社会观念都随时间而变动加剧,老人与子女之间的观念差异也逐渐呈现出来。传统的家庭统一观念是时间纵向上形成的,并不会随着家庭长辈的老去而改变。新的传播方式则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传播,将时间纵向的观念差异呈现出来。观念差异背后反映的是行为差异,这从文化反哺现象可以看出,以前始终是长辈教导晚辈,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差错。互联网时代,不但新的互联网技术晚辈比长辈要更熟练掌握,而且互联网上所呈现的信息也是晚辈比长辈更熟练地掌握。这种观念差异自始至终对家庭的统一形成冲击。
三是子女工作与养老。子女工作生活压力大,包括养老压力大,使得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场所养老。城市房价高企,一般的家庭要将老人接到身边居住养老,条件不允许。新的工作方式,往往要求年轻人远离家庭,或者较短时间里工作变动较大,这些都不利于家庭养老。当然,不排除有生活较好的家庭,将老人接到身边居住,为老人独自构筑一个活动空间,但这样的情形只有少数家庭能承担。
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看,传统的家庭模式、亲子关系和养老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经验型的,老人在家庭生产生活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到老的走不动了,老人的经验对家庭生产生活依然有重要作用。由这种经验型的生产方式,构建出了伦理型的生活方式。老人在家中处于重要地位,不只在小家庭如此,在整个家族生活中也如此。一家要有一个老人,会得到全家族的尊敬。
新的生产方式则是知识性的,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不断在发生变化,知识增长也呈加速度的方式进行,所谓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就是如此。知识的增长不断解构传统社会,在变动日益加剧的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契约显得重要,现代社会已是一个契约型社会。这种契约关系不仅作用于家庭外部,也作用家庭内部。其直接后果就是,外部的契约型社会关系冲击着传统伦理型构建的家庭关系。以家庭为单位,外部承接契约关系,内部维持传统家庭伦理,这会产生各种矛盾。对于承担家庭责任一方的年轻人,他一方面要应付外部的契约关系,一方面要保持内部的伦理关系,无论如何难以为继,体现在养老上,对家里老人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实际需求上,都难免照顾不周。
实际上,面对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要发生转变,社会化养老应成为主流。社会化养老至少要从两方面改变传统的养老方式,一是承接外部的社会性要求。当社会走向老龄化,呈现大量社会养老需求时,社会养老机构要有意识和使命去承接这部分需求。这就要求社会养老质量、规模都要跟上实际需求。各级管理机构更要适时适地调整养老模式,为新的养老模式出力。二是社会养老是以老人个人为本位的养老。养老的一切服务都是从个人出发的,而不是从家庭出发的。与现在的社会养老相比,新的养老模式很多方面要调整,收费以个人为本位,契约关系也以个人为本位,服务也要以个人为本位。在新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人依然以独立个体存在,他们精神上和生活上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显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观念的改变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先导。如果现实中有好的社会养老模式和机构,不愁老人养老观念不改变。在农村,有些地方的养老院的床位要排队等待,只有空出一张床位,才能住进一个老人。所以,新的养老模式还是大受欢迎的。当家里子女都出去了,进养老院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里面有老年人相伴,差不多的经历使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精神上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先导,需要相关人员的观念改变。对政府来说,要大力支持社会化养老,从资金和场所上给予实际的支持。对承办养老的社会机构和人员来说,做好服务比什么都重要,做好服务的前提是要以老人为本位,而不只是为了赚钱,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上承办养老机构。
办好新的养老机构,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研究老年人社会养老规律,他们需要什么,如何满足。每个老人有不同的需求,如何在统一化前提下,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这是需要不断探索的。实际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对老年人养老需求规律的摸索,可以进一步深化养老机构的组织结构,使其更节省成本,同时又能更好地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养老毕竟是一件社会化的事情,养老机构的承办需要照顾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很多养老机构可以根据周边辖区内老人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养老并不只关系到养老,还关系到与周边社会组织机构、个人的一系列协调。当然,突破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和惯性是关键。
作者: 邓线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