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理论频道3月7日电 (万鹏)2016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并对2016年重点工作做出部署。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纵览今年《报告》的特点和亮点,可以用“成就靓丽、蓝图美好、落地生根”这三组词汇来高度概括和评价。
成就靓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收官之年,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视角来看,世界尚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恢复过来,经济不景气弥漫全世界,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创近年来新低,国际贸易下滑,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料,金融市场震荡频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近年来未曾遇到的严重国际冲击。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正处于改革攻坚的最关键阶段,面临着“产能过剩、库存不减、杠杆高强、成本增加、短板明显”的艰难困境。国际国内严峻形势的叠加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改革开放以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种极为不利困境,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审时度势,采取了创新宏观调控、加大改革开放、产业创新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等重大措施,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保持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超过全年预期目标等非常靓丽的成就,这样的成就让世界为之一震。姜文来认为,这一成就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中国的贡献,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的作用没有消弱,同时,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他认为,取得这样的成就相当不易,这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巨大奉献,这一成就为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蓝图美好:“十三五”目标路线图日渐清晰
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开局之年,描绘好“十三五”蓝图,是我国健康发展、阔步迈向世界强国的重要一步。2016年《报告》与前几年《报告》不同之处就是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十三五”发展的前景。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此建议需要具体的行动和全体人民的努力才能变为现实。《报告》根据建议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草案》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姜文来认为,《报告》使建议变成具体的目标和行动方案,绘就了“十三五”我国发展的蓝图,提出了量化的目标,谋划了实现目标的“路径图”,让人民群众对未来情景更加清晰,有了更明确的较长远的奋斗目标。《草案》目标如期实现,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富裕,人民幸福指数和获得感会增强,生态环境有大幅改善,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加光明。
落地生根:新理念将成为可操作行的行动方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的新理念,将此新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重要工作。《报告》在今后工作中始终贯穿新理念,让新理念落地生根,最终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十三五”纲要(草案)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深化改革开放,构建发展新体制;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姜文来指出,《报告》描绘了我国未来五年的蓝图和具体任务,是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每一个理念后面,能量化的指标都进行了量化,并给出了实现这些理念的具体路径,将理念变成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在重要政策、工程或项目中落实,最终将呈现出可触摸的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感受新理念带来的巨变,使新理念成为具体行动的动力源,真正地落实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