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党建工作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学党史 悟思想】王树帆:春江浩荡新纪元——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点体会

  发表日期:2021年06月29日          【编辑录入:】

618日,习近平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时要求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用以武装头脑。今年求是杂志第十二期刊登的习近平同志重要文章中说: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教育,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今年习近平同志已经第五次提到这个重要问题,6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另两次是在中央政治局学习和湖南考察时讲话中提到的。为什么习近平把这三个问题提得这么高,这么重要?我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运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发展成一场反革命暴乱(参看党史1984年政治风波)。学生无数次提出: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行不行?我们也无数次依据马克思基本原理泛泛地解答这个问题,没有联系中国共产党历史生动地讲述这个重大问题,所以没有入脑入心。这次习近平在参观中说,要从桩桩史实、件件实物中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对这个重要问题,170多年前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也发生过,并严重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方向和道路。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三卷出版,经过20多年,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并超出欧洲范围。这个时候以杜林为代表的错误思想在党内散布,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行,要有一套新的理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李卜克内希提出并得到马克思的支持,请恩格斯写一部著作清算和批驳杜林的放肆和伪科学,开展对杜林的批判,这就是著名的《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系统批驳了杜林的谬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极大提高了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和党员的思想觉悟。毛主席非常重视对这部著作的学习,这是他一生中阅读最多的一部马列主义著作。

三、电视剧《觉醒年代》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对话:胡适和李大钊关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行不行的辩论,胡适责问李大钊:社会主义是德国人发明的,德国人都不信,法国人按社会主义搞巴黎公社失败了,英国人欧文在美国搞社会主义试验破产了,你们凭什么说社会主义能救中国?李大钊说:我相信。世纪之问从百年前开始就引起了剧烈的争辩。

四、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基因和血脉,守正创新。守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新中国革命、建投、改革的理论和道路。习近平说:“我们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人们不能创造规律,只能通过实践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中国共产党经历28年浴血奋斗,28年砥砺前行,40年改革开放,在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所以能战胜一切困难,共产党打天下,人民坐天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青春永驻,执政万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产物,《觉醒年代》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产生过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

 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创新马克思主义进入21世纪,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更加明确世纪之问的三个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王树帆,男,汉族,湖南人,19334月出生,1951年中原大学政治学院毕业,同年参加工作。19938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曾任湖北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退休第六党支部党员。(编辑:张志毅)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