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与水文地质实验室共成长
退休第八党支部 沈仲智
我1979年高中毕业,在从北京迁至武汉处于建校初期的武汉地质学院汉口校区做临时工。1981年3月,通过学校的招工考试,正式到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实验室工作。当时的实验室只有一个4、50m2的房间,跟学生宿舍连在一起。实验室只有简单的分移漏斗和建筑用的几种类型的黄砂。用铁皮箱子装的沙砾,只能完成几个简单的实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只有徐力、任孝美和我。
由于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系主任沈照理、水文地质教研室梁定伟、蔡鹤生老师让我先到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实验室跟随王海林老师进行实地学习,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习使用各种实验工具。经过4个月的学习,9月回到武汉。此时梁定伟和蔡鹤生老师正在组织水工楼水文地质实验室的筹备和建设,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为水文地质实验室的建设做了大量繁重的工作。
每次做实验之前,我都会与任课老师一起认真准备实验课的课前工作,就像小时候玩泥巴一样,将黏土做成实验模型,作为学生们上实验课的教具;用木头画出不同形状的地形模块模拟地质结构等,以便学生了解地下水的结构。
1981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兴建水工楼。梁定伟、蔡鹤生老师亲自指导水文地质实验室的建设,张人权、陈崇希等一批骨干教师和全体水文地质的老师们给予极大的帮助。我与徐力老师一起先后走访了西安地质学院、兰州大学等多所院校以及西北农林科研院,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发现关于水文地质方面的实验教学仪器很少,满足不了当时条件下教学实验仪器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实验教材的更新。
在这种情况下,梁定伟和蔡鹤生老师组织我们筹建自己的加工制作研究工作室,有的老师提供实验技术;有的老师购买机用车床、铣床、钻床以及木工机床等加工机械设备或小型工具;有的老师购买有机玻璃板材、聚氯乙烯板材等原材料。
1982年,在梁定伟、蔡鹤生以及全体老师的技术帮助,我和徐力老师先后研制了一批水力学实验室的仪器:包括平面流线仪、雷诺流线仪、静水压强仪和坝下窄缝流线仪、伯努利方程演示仪等。
研制的水文地质方面的实验仪器
此后,在张人权、高云福老师的帮助下,我们研制了水文地质基础教学实验设备:包括给水度测试仪、达西渗流实验仪、毛细水运动实验仪、承压水演示仪、潜水演示仪等。在梁定伟、蔡鹤生、林敏老师的设计帮助下,我们完成了地下水动力学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研发:包括非稳定达西渗流实验仪、水电比拟实验仪、地下水二维平面渗流实验仪、地下水裘布依井流实验仪等。
在梁定伟、蔡鹤生、陈崇希老师的技术指导下,溶质运移实验室先后研发了一维弥散实验装置、二维弥散实验装置。实验室的规模稳步扩大。
当时孙连发老师有一个关于开发电网络的研究课题,他带领李建设、舒本媛、吴百一进行独立开发,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为地下水动力学开创了新方法、新手段。
从1981年到1995年,水文地质实验室先后增加了不少的实验员,人员有我、徐力、曹李婧、张建民、杨树旺、杨立军、姜文阁、李建设、舒本媛、吴百一等。为了实验室的建设,大家都不断地努力工作,得到学院的好评和认可。1986年11月实验室获评“全国高校实验室系统先进集体”。这是对我们实验室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鼓励。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一个典型。我们不仅满足自身实验室实验仪器的需求,还先后为郑州地质学校、徐州矿业学院、成都地质学院、西南交通学院、昆明地质学校等兄弟院校制作水文方面的实验仪器。在研发仪器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于1983年9月-1988年6月完成了函授大学勘探机械专业的学习,利用边学习、边工作来提高自己的技能。
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本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于1998年12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水文地质教研室也经过改革调整,于2003年成立了现在的环境学院。在时任院长梁杏和书记刘杰的领导下,实验室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开始更新换代,走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合理化、现代化发展之路。我们不仅完成本身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还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济南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长江大学等兄弟院校重新研发更加完善的实验仪器。水文地质实验室也相应地增加了实验人员,发展速度远非从前可比,规模在不断的提高。
现在我已退休,在保养好自己身体的同时,将继续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帮助,为学校事业发展多做工作。希望环境学院发展成为全国一流专业的学院。
作者简介:沈仲智,男,汉族,浙江人,1961年4月出生, 1979年10月参加工作,2021年5月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退休,8级工程师。现为退休第八党支部党员。(编辑:张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