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34年,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度过的,时局动荡,家境贫寒,没能受到正规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让我享受了免费教育,我1950年进入初中。1953年,响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我决心投入艰苦行业,考入了南京地质学校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
1955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我只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必须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1956年毕业时,我随150名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地质部北京俄语培训班(为苏联专家培训懂地质专业的俄语翻译)学习。半年以后,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不需要俄语翻译了。这时地质行业急需大量的岩矿鉴定技术人员,就让我们改学岩矿鉴定。1957年我被分配到部属张家口中心实验室,从事矿物分选和重砂矿物鉴定工作。
50年代末,实验室承担放射性铀矿的找矿和铀金属的提纯研究任务。我和几位男同志一起,先后去河北省平泉、兴隆、山海关和青岛海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并采样。当时野外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是非常艰苦的,那些矿石样品也都是放射性非常强烈的,又没有什么个人防护装备,我们全然不顾这些风险,顺利完成了任务。采回的矿石样品,由化学分析室分离和提纯,提纯的铀用专用器皿封装,派专人送交地质部。
我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充满激情,浑身是劲,凡是艰难急险的工作,都争先去做,1959年获评张家口市先进生产者。
1970年,张家口实验室与地科院的选(矿)冶(金)研究室合并,整体搬迁至四川省峨眉山麓,改名为峨眉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我刻苦钻研专业技木,在微细矿物分选和双目显微镜鉴定方面练就了比较精湛的技艺。1977年,我们研究四川丹巴县一个铂-镍-铜硫化物矿床的样品,从300多公斤致密块状矿石样品中分选出少量重矿物精矿。我在鉴定这种人工重砂小于0.04mm的样品中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矿物,在双目显微镜下呈板状,晶体形态完好,暗钢灰色,金属光泽,性脆,其粒度更加细小(后经扫描电镜拍摄的二次电子图像确定,长20微米,宽7微米)。进一步经电子探针测定其化学成分为OSAs2 ,经X光测定其晶体结构为斜方晶系。在彭志忠教授指导下,经检索确定为一种铂族元素的新矿物,命名为“峨眉矿”。这一发现和命名,获得国际矿物学会新矿物命名委员会的批准,为来自自然界的矿物大家庭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关于这一项成果的论文发表在《地质学报》1978年第2期(图1),1979年美国矿物杂志64卷464页转载。1995年,我将10颗峨眉矿的标本送交中国地质博物馆永久收藏(图2)。
图1
图2
1980年,我来到武汉地质学院矿物教研室,列为教辅人员编制,从事实验技术和管理工作。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恢复岩石矿物学专业,招收了岩矿专业一个班学生(13781班)。该专业教学计划中,在高年级要开设一门新课《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当时矿物教研室没有教师能承担这门新课,了解到我的专业技术特长,决定把开这门新课的任务交给我。我虽然不是教师编制,但为了满足培养学生的需要,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份工作。筹备时间不到一年,要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开设这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谈何容易?
开设这门新课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建立重砂矿物分选和鉴定实验室,二是要编写相应的教材,三是要准备好最基本的重砂矿物标本。在矿物学实验室主任陈升平老师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和朱宝华一起,开始了紧张的筹建实验室工作:申请经费、购置各种仪器设备(双目显微镜、电磁分选仪、形态分离仪、重液分选仪等等)以及订制不同规格的陶洗盘。我白天正常上班,利用晚上时间,收集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以往多年工作实践的体验,编写教学讲义。我把20多年工作实践中收集保存的各种重砂矿物,整理出来作为实验教学标本。这些重砂矿物都十分细小,不好保管,容易丢失,我们就想办法做成一种特制的双玻璃合成砂片,即用一块较厚的载玻片,中间挖一个圆形的凹槽,将数粒重砂矿物放入凹槽中,上面再放一块盖玻片,粘合起来。在双目显微镜下,这种双玻璃合成砂片可以稍微晃动,这样就可以观察放大的重砂矿物的各种物理性质,如颜色、光泽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矿物晶体的立体形态。辛苦的工作中也有乐趣,当我反复观看这些五光十色璀璨夺目的重砂矿物标本时,感觉像是在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刻的特种艺术品(图3),不再感到枯燥乏味。
图3
我们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如期在1981年下半年为13781班首次开设出《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新课。直到1993年由于专业调整岩矿专业停止招生,连续10年为十届岩矿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据了解,我们是国内地质院校中唯一开设《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这门课程的。《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教学讲义,经过几年试用并补充修订后,于1987年正式出版(图4)。
图4
在完成本科生教学任务的同时,该实验室还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和工作条件。
我在完成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同时,还指导和帮助多名研究生进行矿物分选和重砂矿物的鉴定。从1982年起,受池际尚院士的委托,我先后指导和具体帮助她的研究生赵磊(研究山东蒙阴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成矿)、博士研究生马鸿文(研究西藏玉龙斑岩铜矿的岩浆-构造-成矿作用)完成了重砂矿物的分选和鉴定工作。受陆凤香教授的委托,指导和帮助她的研究生张宏福(现在西北大学任教,201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完成重砂矿物分选和鉴定工作。
在做好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多个项目的科研工作。在薛君治教授科研组研究西藏阿里地区的超基性岩和铬铁矿成矿作用,在铬铁矿样品中,我发现了八面体假象含铬绿泥石(图5),论文发表在《地球科学》1983年第4期(图6)。绿泥石是三斜晶系,常见的晶形是板状和片状。这种八面体假象含铬绿泥石,是在上地幔高压条件下形成的镁尖晶石等轴八面体后期转变形成的。这一发现为研究上地幔的地质作用和板块构造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图5
图6
参与路凤香教授的科研组研究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成矿时,我在山东蒙阴金刚石矿床的重砂矿物中发现了无色透明的金刚石中含有粉红色的镁铝石榴石的包裹体(图7)。这一颗金刚石珍稀标本的照片,被池际尚院士主编的《中国原生金刚石成矿地质条件研究》专著选作封面照片(图8)。
图7
图8
1994年退休后,我上老年大学学习绘画和摄影,每周一次去水果湖上课,风雨无阻,坚持多年。我加入学校老协的摄影组、手工艺组和合唱团,都是认真学习技艺,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我的绘画和摄影作品,都曾获得省老年大学学员优秀作品奖,被收入老年大学学员优秀作品集(图9)。退休后这20多年,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图9
刚退休那几年,我曾担任地学院和资源学院退休党员党支部的组织委员,199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
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继续不断地接受党的教育,履行党员义务,关心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今年我已经87岁了,行动也不太方便,但还是坚持按时参加每一次的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活动,包括这一年多疫情期间组织的各种线上活动。
回顾我38年的职业生涯,我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事业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回顾在党67年的经历,我不断学习,严于律己,没有辜负党的教育和培养,履行了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回顾我一生的经历,学业上的每一点进步,工作上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因为有党和国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都是得到一起工作的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我内心始终充满感激之情,感恩党和祖国,感恩朝夕相处一起共事的同志们!
建党100周年之际,学习党史,回顾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以及我的人生经历,更感到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朝着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努力奋斗、阔步前进。
我虽已暮年,仍要不断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永做一名合格党员。
校图书馆党员志愿者段萌语和张璐两位同志为本文查找复印资料,仅此致谢。
作者简介:任迎新,女,汉族,山东青岛人,1934年出生。1956年南京地质学校毕业,1957年地质部俄语和岩矿鉴定培训班结业。1957年9月至1980年8月先后在地质部属张家口中心实验室和地质科学研究院属峨眉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工作。1980年8月调入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矿物教研室任教,高级工程师,1994年从地球科学学院退休。现为退休第七党支部党员。(编辑:张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