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环境中奋斗和成长
退休第十党支部 张胜业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不懈奋斗,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和伟大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和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党和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阻力、艰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成长来说,对这些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理解更深些。
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唱的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听的是《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中小学就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现在仍然记得刘胡兰、雷锋、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和焦裕禄等故事,可以说那些红色基因已融入到血液中。
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落户,与农民一起劳动和生活。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是一个艰苦的磨练,因为下乡前基本上没做过家务事,也不会干农活。好在我们一起的几个知青,在思想上已经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大家齐心合力,互相帮助,在劳动中虚心地向农民请教和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努力,生活能力越来越强,农活也越干越好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我的吃苦耐劳精神,更亲身体会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真是粒粒皆辛苦,同时对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有更深的了解。
1975年11月,我下乡插队劳动已近三年,被当地政府推荐到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上学。上学前只知道武汉地质学院是从北京迁校过来的,但对当时的办学条件估计不足。那时的南望山下基本上都是菜地,根本没有教室和宿舍,入学的学生分别借用华中农学院、进修学院和武汉地质学校的教室上课。上学的第一年,我们物探系的学生被安排在武昌胭脂路的进修学院上学,上课是借用进修学院的教室,男生宿舍是用席子把进修学院的大礼堂隔成的一间间宿舍。后两年我们系的学生被安排到武汉地质学校上学,办学条件相对好些,当时我们班的所有男生被安排到一个教室中居住。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放松。在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积极要求上进,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在大学的后半期,我担任班级团支部支委工作,积极做好班级的团支部工作,并在1976和1977年度被学校评为优秀团员。在1978年12月毕业前夕,我被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实现了入党的愿望。在学习上认真刻苦努力,上课认真听讲,课外经常去校图书馆看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自己学好各门课程外,还乐意帮助其他同学,在1978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被武汉地质学院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武汉地质学院在1978年共招收了64名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研究生的导师绝大多数都在北京,所以,学校通过申请,获得上级的批准,成立了武汉地质学院研究生部,在原北京地质学院内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和办学。我们64名研究生在1978年12月初坐火车从武汉到北京研究生部,由于迁校,原北京地质学院内的教室和宿舍被很多单位和个人占用,经过研究生部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艰苦努力,才将我们64人安排住下。我们物探专业的10名研究生被安排在物探楼的一间教室内住下,没有暖气,但每个房间都配了一个烧煤炭的炉子和蜂窝煤, 我们10人每天轮流值班派一人负责加煤。办学条件是艰苦了点,但是对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工作影响不大,非常感谢党给予了我这么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且给的生活待遇也较高,我们对党是感恩的,对党和祖国的未来也充满信心。我由于学习和工作努力,在1979年12月顺利地转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心里非常高兴与激动。在学习和研究上更加努力,1981年底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1982年3月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5月被分配到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工作。
从1982年5月到2015年初,我一直都在地空学院(原物探系)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年到1987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物探系老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从老教师们的身上学到了非常宝贵的知识、经验和优良传统,终身受益;第二阶段1988年到1996年主要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特别是在艰苦条件下的磨练,提高了我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三阶段1997年到2014年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理解更深,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上我是服从上级党组织和领导的工作安排。1986年,原物探系从加拿大进口了一套大地电磁系统MT-5, 这套仪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地电磁仪器之一。1987年由于负责引进这套仪器的吴广耀老师要回北京工作,所以,系里决定由王家映老师负责这套大地电磁仪,并将我抽出来协助王老师负责大地电磁的科技开发工作。从我个人来说,还是愿意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再加上对科技开发也不熟,但是作为党员还是服从了系里的工作安排。从1988年到1996年我们大地电磁组的足迹遍及了祖国大地,在二十多个省开展了大地电磁工作。由于我们能保质保量完成好每一次的任务,所以,承担的项目多并且饱满,我们工作的地点和任务一般来说是比较艰苦和难做的。下面举一个工作条件艰苦的例子。
1994年,我们大地电磁组承担了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西藏羌塘地区两条剖面(每条剖面300多公里)的大地电磁工作。羌塘工区位于西藏的中北部,在岗底斯山以北,可可西里山以南的地区,其特点是海拔高,一般为4900-5200米,工区的北部为无人区,淡水少,自然条件恶劣,工作条件相当艰苦。按照协议书的要求,我们与五物共同组成了大地电磁野外队,由我任队长,共10人,其中地大7人, 包含校医院的李起真,为随队医生,五物派了3名司机,五物主要负责三辆解放30的野外用车和后勤供给工作。这次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拔高,工区平均5000米左右,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我到达工区的第一天晚上就头痛,与感冒症状类似,好在一天就好了。由于氧气稀少,施工和走路过程中不能急或快,否则气喘不过来;2.工区人烟稀少,工区北边100多公里为无人区,尤其是淡水少,为了节约用水,保证吃饭和喝水,在工区的北边经常10多天不洗脸不刷牙;3.生活艰苦,我们从物探大队的基地出发后,一般都要在工区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回基地补充油料、粮食和蔬菜,为了能保证一个多月有菜吃,只能带可存放时间较长的菜和咸肉。4.工区没有路,我们是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工区的南边有几条小河,汽车要涉水过河,经常遇到陷车,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想办法将车拉出来;5.为了尽快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保证数据采集质量的前提下,在一个点的数据采集时(一个点的采集时间多于8个小时),我们就提前派人去下一个点布置好,等这个点采集完成,不管多晚(有时是半夜1-2点)也要进行搬站,尽量做到仪器少休息;6.为了保证我们工作人员的安全和信息的沟通,每天都要将电台搭好,与基地联系,保障信息畅通。当然我们还经历了一些艰难和困苦,好在我们全队人员互相关心和互想帮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近三个月的艰苦奋斗,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全队人员安全健康地回到基地和学校。该项目最终被评为优秀。
我们大地电磁组成员具有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岗敬业、工作认真努力和业务能力强等特点,王家映老师曾将它概括为“大地电磁精神”。现在我虽然已经退休,但这种“大地电磁精神”始终没有忘记,始终用这种精神力量鼓舞自己为党和人民做更多工作。
作者简介:张胜业,男,汉族,湖北人,1954年12月出生,1973年4月参加工作,197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物探系,1981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留校任教,教授,2015年1月从地空学院退休。曾任电法教研室副主任,物探系科技开发部副经理,物探系副主任,现为退休第十党支部书记。(编辑:张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