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局 爱岗敬业 与学校共成长
退休第一党支部 赵克让
1959年高考之后,我是镇平县一高第一个拿到北京地质学院入学通知书的。农村孩子能去北京上大学,心情格外兴奋,我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开学后第一周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校读书期间,我任过班团支部书记、年级工作组组长、系学生会生活部部长等。无论大事小事,我都认真去完成。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年级九个班的粮票定量、点心票发放等工作都是我协助辅导员完成的。男生每月定量32.5斤,女生每月定量30斤,个别个子高、饭量大、运动员均适当提高。票证发放的缺口大,较难摆平,但我都顺利公平的、让同学们满意的完成了任务。在学习方面,我更是认真按教学计划完成,所有考试的课程,除测量课是4分外,其他课程全是5分。毕业设计也获得了优秀。因此同学们都叫我“高才生”。
1964年,毕业前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我申请分配去新疆工作,但学校要求我留校做教员。留校后,我被安排做了1163级的政治辅导员,我愉快地接受了安排。1969年,学校大批教师被安排去了五七干校,我则被分配进入地质系教改小分队担任指导员,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到河北一线去培养工农兵学员,同时我还负责小分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那年,池际尚院士在野外工作时发现了一个超基性岩磷灰石矿,磷灰石是制作磷肥的原材料。经初步分析,该地区磷灰石含量丰富,矿区面积也大,有开采价值。我们立即将情况上报给学校领导,同时上报给河北省地矿厅和国家地质总局。河北省地矿厅和国家地质总局的领导很快就来到矿产地进行核实确认,并给予学校高度评价。1970年,北京地质学院已迁址湖北省荆州市,并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因此,湖北省教委把我们教改小分队列为了先进,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湖北省教育战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代表大会。这是湖北地质学院第一次在湖北省亮相,大家都甚为高兴。1971年教改小分队结束野外的工作回到荆州。
1974年,湖北发生暴雨灾害,五七干校的房屋发生倒塌,有些屋内积水达50厘米,衣服被子都被水浸泡。为确保老师们的人身安全,学校领导决定老人、病号、孩子等先撤回北京,等过完春节再回来,因房屋损毁严重无法住人,所以人员几乎全都撤光了。于是学校决定成立留守处,负责24小时守好留守处的建材、木料、钢材、五金等物资。留守处由王克昌任主任,安排我协助他工作。但没过几天,王克昌因病需回京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高元贵院长宣布由我担任留守处的负责人。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每个星期我都会安排车辆送大家去荆州看一次电影,派人去荆州买一次猪肉回来分给职工,大家甚为满意。留守期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
三年后,学校定址武汉,安排我回武汉担任总务处专职党总支副书记。主要负责对总务处74个文革中清理对象的清理工作,这当中有的已有结论,有的尚没有结论。为了对党负责,对个人负责,我积极组织,认真负责,内查外调,给74人都重新作了结论。经仔细分析,更正原结论两个,一个是中统,一个是三青团,都只是同名同姓,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工作单位等均不相符,最终为两位同志洗脱冤屈,取消不正确的结论。
正当我工作理顺了,一切走上正轨,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时,学校党委又安排我去北京留守处任主任,虽然舍不得在总务处刚刚打开的新局面,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分配是天职,我欣然接受任务,一干又是三年。期间,克服了一切困难,积极支持迁校,把需要的家具、仪器设备、标本等都用火车运到武汉。特别是还办成了一件大事,筹备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研究生部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设在原北京地质学院校址。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了,当年即开始招生,我参加了招生筹备工作。招生后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后勤保障,宿舍、教室、暖气等均需要解决。我到教一楼逐间房进行查找,凡是被私人占用的房间要求一律腾退,经过3天的努力,终于满足了宿舍和教室的用房需求。房屋有了,但因迁校后没人烧暖气,于是就下决心买煤火炉。但问题又来了,炉子有了,同学们不会用,担心会出安全事故。为了安全起见,就专门雇用临时工负责烧煤炉,这才顺利渡过了难关,为北京研究生部顺利招生、开学提供了后勤保障,同时也为以后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分配是天职,为人民服务是本职。我在地大做后勤工作20余年,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克服困难,没有办不成的事。
迁校初期,每家每户都用煤炉做饭,煤的质量差,没有两块煤根本做不了饭,因此老师们都希望能早日使用液化气。终于盼到武汉市发展液化气供应单位,可供1000瓶平价液化气,但要求供应单位配套液化气罐。由于学校资金紧张,没有购买液化气罐的资金预算,但为了给教职工谋福利,确保液化气供应,我们向学校建议,请财务处从科研经费中先垫付资金购买液化气罐,以后再分批归还。此建议得到财务处同意,并汇报校领导批准,采购回1000个液化气罐,分配到各家各户,告别了煤炉做饭的日子,使用上平价液化气,家家欢乐。后来随着学校的发展,职工人数不断增加,平价液化气供应指标出现短缺,我们就发展议价液化气供应。为寻找气源,我跑遍了江汉油田、荆门炼油厂、南阳油田、濮阳油田、任丘油田、东营油田等六大油田,终于解决了气源,又发展了1000瓶议价液化气。液化气有了,更换液化气时老人、女同志扛不动液化气罐的问题又来了,尤其是暑期教师出野外,家里只有老人和妇女,这个问题更显突出。因此我当即决定在后勤处成立换气小组,安装一部电话,配一辆三轮车,雇一个临时工,需要更换液化气时打个电话就有人送上门。这件事办成后,得到全院教职工的好评。我的突出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当时被校领导和赵鹏大校长称赞为“煤气罐精神”,后勤处也在教代会上受到了表彰。
退休十多年来,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出谋划策。我今年八十岁多了,虽然人已经退休了,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能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要永葆革命青春,挥洒热血,鞠躬尽瘁。
作者简介:赵克让,男,汉族,河南人,1939年9月出生,1964年8月参加工作,2005年8月从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办公室退休,教授,副厅。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现为退休第一党支部党员。(编辑:张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