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关工委|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党建工作|院处动态|老年之家|文体团队|关照小组|夕阳风采|养生保健|信息之窗|为你服务|下载专区
               本站专题

最新图文

       栏目导航 首页 >> 夕阳风采 >> 正文
  共有 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热爱地质 再筑辉煌

  发表日期:2019年08月08日          【编辑录入:】

曾广策,岩石学理学硕士、教授,1964-1970年中南矿冶学院攻读地质找矿及勘探专业;1970-1979年青海冶金第七地质勘探队从事地质找矿及勘探,1979-1982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读岩石学专业;1982-2006年中国地质大学从事地质教学科研,专业为矿物岩石矿床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岩浆岩岩石学、火山岩岩石学、火山地质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2006年退休后,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勘探及矿床评价工作和岩矿鉴定工作。

一、无私奉献,热衷关爱下一代

2018年7月,全国地质学会组织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曾广策教授欣然前往担任了北京营的地学科普知识讲师。在野外期间,根据不同的景观,对营员们讲解了火山喷发及其产物、河流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作用人及其特殊地貌的形成、化石形成及采集等地质基础知识,对营员们进行了地质兴趣教育。在旅行途中给营员们讲述地质队员生活、工作情况,对营员们进行了地质素质教育。夏令营闭营后,还将各景点的重点地质现象编写成了四篇文图并茂盛、通俗易懂的科普美篇,发到夏令营微信群中,供营员们学习、复习,加深他们对看到地质现象的理解和增进他们对地质工作的兴趣。在夏令营期间,73岁高龄的曾广策教授向营员们展示了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充沛、吃苦耐劳、热爱地质的精神风貌,感动了夏令营带队老师、对青少年热爱地质、立志地质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曾广策教授热衷关爱下一代,经常接到学校赋予的关心下一代的公益讲座,即使面对的小学生小朋友们,他也一丝不苟地备课好几天,把地学知识简介、偏光显微镜矿物鉴定、指导科研小报告编写等科目讲得绘声绘色,让小朋友们充满了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二、发挥余热,倾情岩矿鉴定工作

偏光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是地学上一项最基础和最费神费时的工作,校内外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曾广策教授虽已年过7旬,但他不辞辛劳,仍坚守在岩矿鉴定这块阵地上。多年来,他不仅在校内接受教师科研岩石薄片鉴定任务、研究生学位论文岩石薄片鉴定任务和地调院部分科研、生产岩石薄片鉴定任务,还承接了校外武汉地调中心、湖北地调院、武汉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海南地调院等科研生产单位外送岩石薄片鉴定任务。在完成承接任务的同时,还经常辅导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努力推动这项工作向前迈进。学生秭归实习需要岩矿鉴定人员和岩矿备课教师,曾广策教授立马启程前往基地,同年轻教师一样天天爬山、跑路线,讲解教学路线上的有关岩石问题、审核基地陈列室、基地大院陈列的岩石标本、挂图、岩石大摆件的文字说明,指导陈列岩石标本的补充采集,之后对岩石标本进行系统的显微镜下薄片鉴定,为秭归基地的基础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他每年从事岩矿鉴定工作达150天以上,默默发挥余热,倾情岩矿鉴定工作是曾广策教授退而不休、以工作为乐、无私奉献精神追求的现实体现。

三、服务社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06年3月退休后,曾广策教授分别受聘国内三个公司及其所属国外公司,近12年期间先后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博茨瓦纳、马里、几内亚进行地质找矿勘探和矿权、矿产评价工作,实地考察评价岩金矿、铜金矿、河道砂金矿、红土型金矿、铅锌矿、铅锌金多金属重晶石矿、钾石盐矿、煤矿区、矿权区共计50余个,指导勘探矿区3个,主持勘探矿区2个,为中国公司参加“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到国外开发矿产摸索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017年7月受武汉岩土研究所专家和云南公投工程检测有限公司邀请,前往云南对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地质预报进行指导,解决他们施工上的难题。由于隧道施工现场光线昏暗,地面遍布岩渣,材料、缆线较多,他工作时被废电缆拌倒,锋利的岩石划破了裤子和膝盖皮肉,擦伤了双掌,一时鲜血自流,经过简单处理后,曾广策教授仍然坚持检测指导工作,令同行检测人员感动不巳。对武警黄金部队地质人员进行培训,承担岩浆岩路线的教学、竞赛路线的选址和竞赛地质报告的改卷工作。曾广策教授的地质敬业精神受到部队官兵一致称赞。

曾广策教授退休以后,情系学校,心系教学基地,热爱地质,倾力野外教学,只要学校有需要,他从不讲条件,默默无闻地奉献,毫无保留地把全部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把教学老传统传承给接班人。他说今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辈子努力投身于祖国的地质事业。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离退休工作处